高劑量維他命C與癌症治療:
科學研究、臨床應用與支援角色
高劑量維他命C可能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並在部分臨床試驗中顯示延長存活潛力,
但仍缺乏足夠證據證明能直接治癒癌症。
高劑量維他命C與癌症治療
快速了解
尚無足夠證據證明高劑量維他命C(>20g)可直接治癒癌症。
機轉:在細胞內產生過氧化氫(H₂O₂),正常細胞可排出,癌細胞無法排出 → 導致凋亡。
人體試驗顯示:部分改善疲憊、噁心、食慾及生活品質。
高濃度維他命C須透過靜脈注射,才能達到有效血中濃度(20mM)。
動物實驗:可延緩腫瘤生長。
初步臨床研究:顯示在腦癌、肺癌、胰臟癌等部分案例中,延長存活並減少副作用。
高濃度維他命C的背景與歷史
1970年代起,由外科醫師 Ewan Cameron 與諾貝爾獎得主 Linus Pauling 推廣。
口服維他命C血中濃度有限,靜脈注射可達更高濃度,對癌細胞產生潛在毒殺效果。
2000年後,逐漸成為癌症支持療法的研究熱點。
機轉解析
- 氧化壓力作用:在腫瘤環境中形成高量活性氧物質(ROS),癌細胞因缺乏酵素分解 → 壞死或凋亡。
- 代謝抑制:抑制癌細胞的糖解作用,降低能量供應。
- 輔助治療效果:提升部分化療藥物或放射治療的敏感度。
臨床試驗摘要
- 2012 胰臟癌 I 期試驗:合併化療耐受度良好,部分病人疾病穩定。
- 2014 卵巢癌 I/II 期試驗:合併化療降低副作用、延緩病情惡化。
- 2017–2018 愛荷華大學研究:腦瘤與肺癌患者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胰臟癌患者存活率增加。
- 韓國乳癌回顧性研究:接受高劑量C者,復發率較低。
- 2022 大腸癌臨床試驗:合併化療與標靶治療,改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
臨床應用與注意事項
- 主要益處:改善治療副作用、減輕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 施打方式:建議依體重(1–1.5g/kg)計算,每週 1–3 次靜脈注射。
- 常見副作用:短暫頭暈、噁心、口渴,通常 1–2 小時後消失。
- 高風險族群需避免:G6PD 缺乏、腎功能不全、腎結石患者。
小結
- 高劑量維他命C尚未被證實可單獨治癒癌症。
- 有潛力作為支持性治療,改善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
- 合併化放療或免疫療法可能增強治療效果,仍需更多 III 期臨床試驗驗證。
癌症病人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支持
- 提升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
2012年,日本東京的整合醫療專家 Yanagisawa 教授發表研究,針對癌症患者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注射。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兩週後,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達 46.7%,而在四週後改善率更達到 60%(Takahashi et al., 2012)。對很多香港癌症患者來說,除了延長生命,更希望在治療過程中保持生活的舒適與尊嚴,這類研究正回應了病人最實際的需求。 癌細胞的縮小與消退個案
2013年,美國紐約醫師 John P. Salerno 報導了一名攝護腺癌患者,在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之後,腫瘤細胞竟然消失(Salerno, 2013)。2015年,韓國學者 Min-Seok Seo 也分享了一位肝癌合併肺轉移患者,在接受連續10個月高劑量維他命C注射後,肺部腫瘤完全消除,並且透過後續的肝臟栓塞治療而獲得成功控制(Seo et al., 2015)。這些病例雖然仍屬個案,但對癌症病人來說,象徵了一線希望。與化療的相容性
部分香港病人會擔心,高劑量維他命C會否干擾化療藥物的效果。2015年,加拿大蒙特婁猶太總醫院的研究指出,高劑量維他命C注射並不會削弱化療藥效,甚至在部分病人身上能與傳統治療並行(Hoffer et al., 2015)。這對病人來說是一個重要訊息,因為代表這項治療有可能與現有療程互補,而不是互相排斥。
臨床觀察:腫瘤壞死與縮小
2016年,新加坡 Lim Kah Meng 教授分享九個不同癌症患者的病例,包括乳癌、鼻咽癌、肺腺癌及卵巢癌。研究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注射後,能在腫瘤周圍形成高氧化壓力,導致腫瘤壞死,甚至部分縮小(Raymond et al., 2016)。這種針對腫瘤微環境的影響,為病人提供了新的理解視角。
- 分子層面的發現:選擇性攻擊癌細胞2017年,期刊 Cancer Cell 發表了一項關鍵研究,指出高劑量維他命C透過影響鐵的氧化代謝,選擇性誘發癌細胞死亡,但對正常細胞並無顯著影響(Joshua et al., 2017)。對病人來說,這代表一種更安全的可能性:在攻擊癌細胞的同時,盡量保護正常組織。
高濃度維他命C與化療結合的用處
改善生活品質
癌症病人最常表達的需求之一,就是希望在治療過程中維持生活質素。2012年,日本 Yanagisawa 教授發表的研究指出,癌症患者在接受高劑量維生素C注射後,僅兩週便有 46.7% 的人感覺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四週後改善率更達到 60%(Takahashi et al., 2012)。對香港病人而言,這數據代表的不僅是臨床指標,而是真實的「生活感受」——能否有更多力氣陪伴家人、能否少一點化療後的倦怠,都是患者真切在乎的事。
與化療並行的安全性
不少病人和家屬擔心,高劑量維生素C會否「抵消」化療藥效。2015年,加拿大蒙特婁猶太總醫院的臨床試驗顯示,高劑量維生素C與傳統細胞毒性化療結合使用,不會削弱化療效果,並且患者能夠耐受,顯示出潛在的安全性(Hoffer et al., 2015)。這對香港病人是關鍵資訊:意味著 IVC 並非「互相排斥」,而是有機會與化療共存。
減輕化療副作用的潛力
化療雖然有效,但副作用常讓病人苦不堪言。德國一項針對乳癌患者的多中心研究顯示,高劑量維生素C注射與化療並行時,不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減少了常見副作用,包括疲憊、食慾下降、睡眠障礙與憂鬱等(Vollbracht et al., 2011)。對香港患者來說,這些改善並非小事,因為能否「承受」療程,常決定了病人能否順利完成整個化療計劃。
可能的抗癌協同效應
除了減少副作用,部分研究更指出高劑量維生素C可能本身就具有抗癌作用。2017年發表於 Cancer Cell 的研究顯示,高劑量維生素C能透過干擾癌細胞的鐵代謝,產生過氧化氫(H₂O₂)並增加氧化壓力,選擇性殺死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影響甚小(Joshua et al., 2017)。若與化療結合,這樣的「雙重攻擊」機制可能增強治療效果,讓癌症控制更為有效。
常見問題
Q1:高劑量維他命C能單獨治療癌症嗎?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高劑量維他命C能單獨治癒癌症,它的主要角色是作為輔助與支持性療法,幫助患者更好地耐受傳統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
Q2:靜脈注射維他命C與口服有什麼不同?
口服維他命C在腸道吸收有限,血中濃度難以超過200 μM,而靜脈注射則能快速達到20 mM以上,這樣的濃度才能對癌細胞產生潛在的毒殺作用。
Q3:哪些癌症最常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輔助治療?
目前較多研究集中在胰臟癌、卵巢癌、腦瘤、肺癌及乳癌,這些癌種在部分臨床試驗中顯示出延緩病情或改善生活品質的效果。
Q4:高劑量維他命C安全嗎?
大多數患者能良好耐受,常見副作用為短暫頭暈、噁心與口渴。但對於G6PD缺乏症患者、腎功能不全或有腎結石病史者,可能增加併發症風險,需事先檢測與醫師評估。
Q5:高劑量維他命C能與化療或放療一起使用嗎?
初步研究顯示,維他命C不會削弱化療或放療的效果,反而可能提升敏感度並減少副作用。但是否適合合併,需由專業腫瘤科醫師根據病情評估。
Q6:接受高劑量維他命C治療需要多久?
治療週期因人而異,通常每週1–3次,每次靜脈輸注1–3小時。療程長短會依患者病情、反應與整體治療計畫而調整。
Q7:未來高劑量維他命C有可能成為標準治療嗎?
目前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需要更多III期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療效與安全性。未來有望與免疫療法、標靶治療等結合,作為癌症治療的輔助工具。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Cameron, E., & Pauling, L. (1974). The orthomolecular treatment of cancer. I. The role of ascorbic acid in host resistance.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9(4), 273–283.
Chen, Q., et al. (2005). Pharmacologic ascorbate synergizes with gemcitabine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 Cell, 17(1), 57–67.
Hoffer, L. J., et al. (2015). High-dose intravenous vitamin C combined with cytotoxic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Joshua, D., et al. (2017). O₂⁻ and H₂O₂-mediated disruption of Fe metabolism causes th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of NSCLC and GBM cancer cells to pharmacological ascorbate. Cancer Cell.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17.02.018
Ma, Y., et al. (2014). High-dose parenteral ascorbate enhanced chemosensitivity of ovarian cancer and reduced toxicity of chemotherap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222), 222ra18.
Monti, D. A., et al. (2012). Phase I evaluation of intravenous ascorbic acid in combination with gemcitabine and er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PLoS ONE, 7(1), e29794.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d.). Vitamin C and cancer: What is the evid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gov
Padayatty, S. J., Riordan, H. D., Hewitt, S. M., et al. (2006).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vitamin C as cancer therapy: Three case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4(7), 937–942.
Padayatty, S. J., Sun, A. Y., Chen, Q., et al. (2010). Vitamin C: Intravenous use by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nd adverse effects. PLoS ONE, 5(7), e11414.
Raymond, Y. C., et al. (2016). Effects of high doses of vitamin C on cancer patients in Singapore: Nine cases.
Salerno, J. P. (2013). High dose IV vitamin C for treatment of prostate adenocarcinoma.
Schoenfeld, J. D., & Sagar, S. M. (2018). The potential of intravenous vitamin C in cancer treatment. Antioxidants, 7(3), 22.
Seo, M. S., et al. (2015). High-dose vitamin C promotes regression of multiple pulmonary metastases originating from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akahashi, H., et al. (2012). High-dose intravenous vitamin C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Vollbracht, C., Schneider, B., Leendert, V., et al. (2011). Intravenous vitamin C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ring chemo-/radiotherapy and aftercare: 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epidemiological cohort study in Germany. In Vivo, 25(6), 98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