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轉移全方位整合策略
機制、生物學特徵與臨床治療新模式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肝臟轉移的臨床重要性
肝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轉移器官之一。由於其血管解剖特徵(雙重血液供應),惡性腫瘤細胞易於經由門靜脈或肝動脈播散至肝臟。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高達 50% 的大腸癌患者、20–30% 的乳癌患者以及 30–40% 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會發生肝轉移 (Tsilimigras et al., 2021)。
肝轉移不僅造成肝功能下降、黃疸、腹水等臨床併發症,亦顯著縮短總存活期。若未經治療,肝轉移患者的中位存活期僅約 4–8 個月;而經過積極治療後,某些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 25–50% (UpToDate, 2025)。這顯示,肝轉移已成為腫瘤治療中的關鍵戰場。

肝臟轉移的免疫學機制
肝臟免疫耐受特性
肝臟作為消化系統的「免疫緩衝器」,需容忍腸道源源不斷輸入的抗原,避免過度發炎反應。然而,這種「免疫耐受性」也成為腫瘤細胞逃避免疫清除的有利環境 (AAC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21)。
微環境重塑與免疫抑制
肝臟轉移灶周圍常伴隨:
- 調節性 T 細胞(Tregs)聚集 → 抑制效應性免疫反應
- 髓源抑制細胞(MDSCs) → 釋放免疫抑制性細胞激素
- 樹突細胞功能障礙 → 減少抗原呈現
這些因素使得 PD-1/PD-L1 抑制劑在肝轉移患者中反應率較低 (Hegde & Chen, 2020)。
LMCIF 分類
新研究提出「肝轉移免疫叢集指標 (Liver Metastasis Cluster Immune-Frame, LMCIF)」,以免疫浸潤型態區分不同患者,能預測免疫治療反應與預後 (Zhang et al., 2023)。
臨床治療策略
- 對於單一或少數肝轉移灶的患者,肝切除手術仍是唯一可能達成長期存活甚至治癒的方法。五年存活率可達 30–58%,顯著優於單純全身治療 (UpToDate, 2025)。
- 射頻消融 (RFA):對於直徑 <3 cm 的轉移灶療效佳。
- 冷凍治療 (Cryoablation):破壞腫瘤細胞同時釋放抗原,可能誘導免疫反應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2025)。
- 選擇性內放射治療 (SIRT/TARE):將釔-90 微球注入肝動脈,集中放射線於腫瘤灶,適用於廣泛但不可切除的轉移病例 (Salem et al., 2010)。
- 肝動脈輸注化療 (HAI):直接將藥物送入肝臟,血中濃度較低,毒性小;但仍需搭配全身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Wikipedia, 2025)。
- 化療:FOLFOX、FOLFIRI 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標準方案。
- 標靶治療:如貝伐單抗 (Bevacizumab) 抑制血管新生。
- 免疫治療:PD-1/PD-L1 抑制劑在肝轉移效果有限,但與放療結合可能增強療效 (Nabrinsky et al., 2022)。
- 立體定向體外放射治療 (SBRT) 可精準治療小型肝轉移病灶,且可能誘發「遠端效應 (Abscopal Effect)」,使全身其他腫瘤也縮小 (Demaria et al., 2004)。
整合療法在肝轉移中的應用
免疫營養支持
研究顯示,接受免疫營養(含精氨酸、Omega-3、谷氨醯胺)的患者,免疫功能提升,感染率下降,並能縮短住院天數 (Arends et al., 2021)。在肝轉移手術或放療後,免疫營養可顯著改善恢復速度。
抗發炎飲食
● 地中海飲食:降低全身發炎,改善代謝狀態 (De Cicco et al., 2021)。 ● 多酚類:綠茶兒茶素、薑黃素具免疫調節與抗腫瘤潛能 (Hsu et al., 2021)。 ● 適量蛋白質:避免惡病質,維持肝功能與免疫反應。
運動療法
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能增強免疫監控、降低癌症相關疲勞,並改善骨骼肌質量 (Campbell et al., 2019)。
心理與身心支持
正念冥想、音樂治療與針灸已被證實能降低焦慮與失眠,提升癌症患者生活品質 (Greenlee et al., 2017)。
多學科整合照護模式
多學科團隊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已成為肝轉移治療的黃金標準。理想的 MDT 應包含:
- 外科醫師(切除或消融評估)
- 腫瘤科醫師(系統治療)
- 放射腫瘤科醫師(SBRT 計畫)
- 介入放射科(SIRT/HAI 操作)
- 營養師(免疫營養)
- 心理師與整合醫學專家(支持療法)
此模式可實現個人化、全方位的治療規劃,最大化存活效益並維持生活品質 (Deng et al., 2021)。
未來方向
- 免疫治療結合放療/SIRT:更多臨床試驗需探索如何提升冷腫瘤的免疫敏感性。
- 生物標記開發:LMCIF 與 ctDNA 監測有望成為預測治療反應的重要工具。
- 整合醫學臨床試驗:營養、運動與身心介入應與標準治療共同納入臨床研究設計。
結語
肝臟轉移是腫瘤治療中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傳統上以外科、介入與系統治療為主,但隨著免疫療法與整合醫學發展,臨床策略正邁向 「腫瘤控制 + 免疫調節 + 生活品質提升」 的新時代。
結合局部治療、免疫治療與整合療法,不僅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更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文獻
- Arends, J., et al. (2021). ESPEN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in cancer patients. Clinical Nutrition, 40(5), 2898–2913.
- Campbell, J. P., et al. (2019). Exercise and the immune system. Trends in Immunology, 40(7), 629–641.
- De Cicco, P., et al. (2021). Nutrition and breast cancer. Nutrients, 13(11), 3889.
- Demaria, S., et al. (2004). Immune-mediated inhibition after local radiation.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0(2), 531–539.
- Deng, G., et al. (2021). Integrative oncology practice at academic cancer center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2), 120–138.
- Greenlee, H., et al. (2017). Integrative therapies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5(18), 1962–1981.
- Hegde, P. S., & Chen, D. S. (2020). Top challenge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Immunity, 52(1), 17–35.
- Hsu, C. H., et al. (2021). Natural compounds and cancer therapy.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2, 665999.
-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2025). Minimally invasive tumor-directed therapies. Wikipedia.
- Nabrinsky, E., et al. (2022). Abscopal effect in immunotherapy era. Cureus, 14(9), e29620.
- Salem, R., et al. (2010). Radioembolization outcomes. Gastroenterology, 138(1), 52–64.
- Tsilimigras, D. I., et al. (2021). Liver metastase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1), 27.
- (2025). Potentially resectable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
- Zhang, L., et al. (2023). Immune signatures of liver metastases. Scienc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