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

此欄目為放射治療指引,介紹其原理、常見應用及可能副作用,並提供實用建議,
幫助病人了解治療流程、做好準備及提升療程耐受性,從而更安心地面對放射治療。

綜合治療在放射治療中的角色

近二十年來,癌症治療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隨著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的不斷發展,癌症總體五年存活率已從 40% 提升至 60% 以上(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然而,單靠標準治療往往只能清除絕大部分腫瘤細胞(約 90–95%),仍可能殘留「微小殘存疾病(MRD)」或「循環腫瘤細胞(CTC)」(Alix-Panabières & Pantel, 2014)。這些潛藏的癌細胞可能在治療後復發或轉移,因此,臨床研究逐漸重視如何透過營養支持、抗發炎策略與免疫調節,改善癌症治療的整體成效。

詳細資料

質子治療如何幫助攝護腺癌患者

質子治療利用「布拉格峰(Bragg Peak)」效應,使放射線能量集中釋放於腫瘤目標,幾乎不影響通過路徑與後方組織。相較傳統 X 光放療,質子治療對 膀胱、直腸、性功能神經叢 的劑量更低 (Moteabbed et al., 2021)。

詳細資料

頭頸/鼻咽癌治療新思維:整合輔助療法的臨床應用

頭頸癌及鼻咽癌屬於治療負擔極重的癌症類型。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雖然能夠改善腫瘤控制率與存活率,但常伴隨嚴重副作用,包括口腔黏膜炎、口乾、味覺改變、吞嚥困難、營養不良、疲倦等,這些不僅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甚至導致治療中斷,進而影響整體療效 (Sonis, 2012; MASCC/ISOO, 2020)。

詳細資料

術中放射治療(IORT)於乳癌整合治療中的價值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發病率持續上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2),乳癌佔女性癌症新症約 27%,對公共衛生構成重大挑戰。傳統放射治療需於乳房保留手術後進行,療程長達數週,對部分患者而言是生活與工作的沉重負擔。

詳細資料

食道癌綜合療法全方位指南

食道癌是全球第八常見癌症,五年存活率僅 15–20%。標準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與免疫治療,但患者常因吞嚥困難、體重下降與副作用而降低治療依從性 ([Enzinger & Mayer, 2003])。因此,僅依賴傳統治療往往不足,需要整合營養、運動與身心介入的綜合療法。

詳細資料

身體放射手術在癌症治療中的臨床應用與整合策略

高劑量光子刀(High-dose Photon Knife),臨床上多以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或 立體定位體部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 的形式應用,屬於高精準度、高劑量的局部放射治療技術。其特色在於將多束高能光子聚焦於腫瘤,使腫瘤細胞 DNA 發生不可修復性損傷,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周邊正常組織 (Guckenberger et al., 2020)。

詳細資料

乳癌整合療法的新契機:免疫治療與免疫營養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Sung et al., 2021)。雖然乳癌在早期有較好的治癒率,但對於晚期轉移性乳癌患者而言,治療選擇依然有限。即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 PD-1/PD-L1 抑制劑)在部分乳癌亞型中展現潛力,但反應率普遍偏低,臨床上仍存在巨大需求 (Emens, 2018)。

在此背景下,針對細胞內腫瘤抗原的新型藥物 PRL3-zumab 應運而生,為乳癌患者帶來了全新的希望。

詳細資料

乳癌營養整合療法:從治療支持到長期自主管理的全面指南

現代乳癌治療涵蓋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及標靶治療,每一階段均造成身體嚴重壓力與代謝負擔。整合腫瘤學倡導結合標準治療與個人化營養、生活方式調整與心理支持,旨在全方位提升患者療效與生活品質 Silicon Valley Oncology Nursing Society。

營養在整合式支持照護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治療耐受性、免疫力與康復速度的關鍵因素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

詳細資料

乳癌皮膚轉移:機制、臨床意義與整合療法新視角

乳癌為全球女性最常見癌症之一,而**皮膚轉移(cutaneous metastasis)**則代表腫瘤已進展至全身播散階段。據流行病學研究,約有 20–25% 晚期乳癌患者會出現皮膚轉移 (Cleveland Clinic, 2025)。皮膚轉移通常意味著腫瘤惡化、治療難度加劇與生活品質顯著下降。

詳細資料

骨轉移治療新視野

骨轉移是多種癌症的常見併發症,尤其在 乳癌、前列腺癌與肺癌 患者中發生率極高。據統計,超過 70% 晚期乳癌與前列腺癌患者會出現骨轉移 (Ferreira et al., 2022)。骨轉移可導致嚴重的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以及高鈣血症,這些骨相關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 SREs)不僅造成患者失能,也大幅增加醫療負擔。

傳統治療目標多以 止痛、穩定骨結構、防止併發症 為主。然而,近年來,研究者逐漸關注到:骨轉移灶本身可能是免疫治療的關鍵突破口。這使得「預防性放射治療」與「冷腫瘤轉熱腫瘤」策略結合,成為新興臨床議題。

詳細資料

肝臟轉移全方位整合策略

肝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轉移器官之一。由於其血管解剖特徵(雙重血液供應),惡性腫瘤細胞易於經由門靜脈或肝動脈播散至肝臟。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高達 50% 的大腸癌患者、20–30% 的乳癌患者以及 30–40% 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會發生肝轉移 (Tsilimigras et al., 2021)。

詳細資料

肝細胞癌整合療法全方位指南

肝細胞癌(HCC)佔全球原發性肝癌 70–90%,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 90 萬例,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因 ([Ruiz-Margáin et al., 2021])。大部分患者同時存在肝硬化或慢性肝炎,導致治療策略更為複雜。即便接受手術或標準治療,五年存活率仍偏低,患者常受營養不良、體能下降與心理壓力困擾。

因此,單純依靠腫瘤導向治療不足以改善全體預後,必須引入整合療法,以全人模式兼顧生理、營養、心理與生活品質。

詳細資料

肺癌綜合療法全方位指南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然而,許多患者因年齡、併發症或腫瘤位置不適合開刀。此時,立體定向體部放射治療(SBRT)成為一個重要選項,它能在 1–5 次療程內,以高劑量精準照射癌灶,達到高達 90% 的局部控制率 ([Beverly Hills Cancer Center, 2024]; [MSKCC, 2025])。
儘管 SBRT 的副作用相對較低,仍可能出現咳嗽、疲勞或放射性肺炎等狀況,因此需要整合多元的支持策略。

詳細資料

放射治療引起免疫效應:從局部治療到全身抗癌

「遠端效應」(Abscopal Effect)是指局部放射治療(Radiotherapy)不僅能讓照射部位的腫瘤縮小,還能使體內其他未接受照射的腫瘤也出現縮小或消退的現象。這個名詞最早由分子放射學家 Mole 於 1953 年提出,源自拉丁文 ab(遠離)與 scopus(目標)的結合 ([Mole, 1953])。

目前已知,這種現象主要透過免疫系統介導。放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釋放出腫瘤抗原與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如 HMGB1、Calreticulin 等,進一步激活樹突細胞與 CD8⁺ T 細胞,使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攻擊體內遠端癌細胞 ([Demaria et al., 2004]; [Nabrinsky et al., 2022])。

詳細資料

膀胱癌免疫營養與整合療法實務指南

膀胱癌為全球第十大常見癌症,治療依症狀而異,從非肌層侵襲性膀胱癌採行 BCG 免疫灌注,到**肌層侵襲性膀胱癌(MIBC)**大多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radical cystectomy, RC)並伴隨淋巴結切除 ([turn0search9]; [turn0search10])。
但 RC 手術併發症發生率高,接近 50–88%,而且術後常見感染與肌肉快速流失等問題,嚴重影響存活與生活品質 ([turn0search0]; [turn0search9])。

詳細資料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