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輸注:病人眼中的選擇與真相

一句話點出文章核心,如「在香港醫療體系下,病人如何理解白蛋白的真實角色?」

免費癌症支援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白蛋白是什麼?為何重要?

白蛋白是人體血漿中最主要的蛋白質,約佔血漿蛋白的一半。它的功能不僅是「營養指標」,更關乎生理平衡:

  1. 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防止水分過度滲入組織,減少水腫。
  2. 運輸功能:攜帶脂肪酸、荷爾蒙、藥物和膽紅素。
  3. 抗氧化與緩衝作用:協助身體對抗氧化壓力。

因此,當血液中的白蛋白水平過低(低於 35 g/L),容易出現浮腫、腹水、傷口癒合不良等問題(Caironi & Gattinoni, 2009)。

哪些情況會建議輸注白蛋白?

在醫學上,白蛋白並不是「營養補充劑」,而是一種 血液製劑,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

  • 肝硬化合併腹水:透析或放腹水後,適量輸注白蛋白可減低循環崩潰風險(Caraceni et al., 2018)。
  • 嚴重感染或敗血症: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透過補充白蛋白穩定血壓。
  • 腎病綜合症:嚴重低白蛋白血症導致水腫時,短暫補充有幫助。
  • 大型手術或外傷後失血:有時配合其他液體治療使用。

然而,很多臨床情境下,白蛋白 並非唯一選擇。例如營養不良導致的低白蛋白血症,根本解決方法應該是改善營養,而不是單靠輸注。

病人常見的誤解

不少香港病人聽到「白蛋白低」時,會立刻聯想到「要打白蛋白」。但實際上,臨床上存在幾個常見誤區:

  1. 白蛋白等於營養?
    白蛋白下降,不一定代表病人營養差,可能是發炎或慢性疾病的結果。
  2. 打白蛋白就能改善體力?
    白蛋白並不是「能量來源」,輸注後也未必馬上感覺好轉。
  3. 打白蛋白沒有副作用?
    白蛋白屬於血液製劑,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感染風險、甚至增加肺水腫的機會(Wilkes & Navickis, 2001)。

這些誤解,往往使病人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沒有充分理解其必要性。

在香港醫療體系中的真實情境

在香港的公立醫院,白蛋白屬於高成本藥物,一般需要醫生評估和批准才會使用。病人有時候會聽到醫護說:「你個白蛋白好低,要打針補一補。」然而,這樣的表述往往簡化了整個醫療決策過程。

對病人來說,最大的困難是:

  • 資訊不對等:醫生未必有足夠時間詳細解釋用途與風險。
  • 經濟壓力:若在私家醫院接受治療,白蛋白價格昂貴,病人難以判斷是否必要。
  • 心理壓力:病人聽到「低白蛋白」容易焦慮,以為自己病情很危險。

這些因素,構成了香港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真實困境。

科學證據與臨床爭議

關於白蛋白輸注的療效,國際上已有大量研究。

  • 敗血症與重症照護:SAFE trial(2004)發現,白蛋白與生理鹽水相比,對整體存活率無顯著差別,但在敗血症患者中可能有潛在好處(Finfer et al., 2004)。
  • 肝硬化患者:研究指出,長期低劑量白蛋白治療有助於減少併發症,但仍需考慮成本與副作用(Caraceni et al., 2018)。
  • 一般低白蛋白血症: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單純補白蛋白能改善長期存活率。

因此,國際臨床指引通常建議「針對特定情況使用」,並非普遍輸注。

病人的自主與抉擇

對香港病人來說,白蛋白輸注是一個醫學決策,更是一個 自主權問題

  • 提問的重要性:病人應該有權利問清楚:「我為什麼需要輸白蛋白?有沒有其他選擇?」
  • 理解風險與效益:清楚知道治療目的是「減低併發症」還是「改善指數」。
  • 家庭與經濟考量:若在私營市場,病人更要衡量治療的成本效益。

當病人能夠參與討論,治療過程才能更透明,亦能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真實個案分享(病人視角重構)

「當醫生同我講要打白蛋白嗰陣,我心入面其實好驚。因為佢只係話『你個指數太低』,但我唔明點解要打。後來我問多幾句,先知道原來係因為我肝硬化,抽咗腹水之後要補返。雖然我接受咗,但如果醫生一開始解釋清楚,我就唔會咁擔心。」

這反映出,醫病溝通的清晰度,往往比治療本身更能影響病人的體驗。

香港病人需要的資訊

基於病人角度,香港社會亟需:

  1. 中立資訊平台:提供白蛋白治療的科學解說,避免被誤導。
  2. 病人教育:讓病人知道低白蛋白並非總要打針,營養管理同樣重要。
  3. 政策支援:在公私營醫療差距下,病人應該得到透明的費用資訊。

結語

白蛋白輸注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單純的「補充營養」。對於香港病人來說,它是一個涉及醫學、經濟與心理的多面議題。理解白蛋白的功能與限制,並在醫療過程中勇敢提出問題,才是真正「以病人為本」的治療。

想了解如何選擇最合適的癌症輔助療法?

現在就聯絡我們的專員,獲取專業建議,讓我們一同找出最合適您或您家人的方案。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 Caironi, P., & Gattinoni, L. (2009). The clinical use of albumin: The point of view of a clinician. Critical Care, 13(2), 209. https://doi.org/10.1186/cc7761
  • Caraceni, P., Riggio, O., Angeli, P., Alessandria, C., Neri, S., Foschi, F. G., … & Bernardi, M. (2018). Long-term albumin administration in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SWER):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trial. The Lancet, 391(10138), 2417-242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0840-7
  • Finfer, S., Bellomo, R., Boyce, N., French, J., Myburgh, J., & Norton, R. (2004). A comparison of albumin and saline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22), 2247-2256.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40232
  • Wilkes, M. M., & Navickis, R. J. (2001). Patient survival after human albumin administr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35(3), 149-164. https://doi.org/10.7326/0003-4819-135-3-200108070-0000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