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基酸治療在癌症中的新契機

香港癌症治療的新挑戰

免費癌症支援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香港癌症治療的新挑戰

癌症多年來一直是香港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癌症連續多年位列本港十大死因之首。雖然手術、化療、放療、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都有不斷進步,但對於不少病人而言,治療旅程仍充滿困境:副作用嚴重、腫瘤復發與轉移、甚至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些問題令許多病人即使接受了標準治療,仍感覺希望渺茫。

正因如此,醫學界開始尋求新的突破。其中一個近年受到高度關注的方向,就是 胺基酸治療(Amino Acid Therapy)。這種療法並非直接用藥物殺死癌細胞,而是針對癌細胞「無法離開的營養依賴」,透過剝奪或調控特定胺基酸,來抑制腫瘤生長與轉移。對香港病人而言,這代表著一個全新、毒性更低、且有潛力增強現有療法效果的治療選項。

為什麼傳統治療不足以解決問題?

要理解為什麼要用胺基酸治療,先要認清傳統治療的局限:

  1. 副作用嚴重
    化療與放療雖然能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會攻擊正常細胞,導致掉髮、噁心、免疫力下降、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許多病人因身體難以承受而被迫減劑量或中斷治療。
  2. 腫瘤容易產生耐藥性
    癌細胞具有高度適應能力。即使一開始對化療或標靶藥物敏感,往往在數月或數年後會演化出耐藥性,導致治療失效。
  3. 轉移與復發難以控制
    許多病人雖然手術切除了原發腫瘤,但癌細胞已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潛伏於體內,日後仍可能復發或轉移。
  4. 生活質素下降
    長期治療副作用使病人疲憊不堪,對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沉重打擊,甚至影響家庭與工作。

因此,醫學界迫切需要一種 既能補足傳統療法不足,又能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的治療方式。這正是胺基酸治療的價值所在。

為什麼要用胺基酸治療?

胺基酸治療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傳統治療的盲點。以下是三大原因,解釋為什麼它值得納入癌症治療方案:

  1. 針對癌細胞代謝弱點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癌細胞對某些胺基酸依賴性極高,這種「代謝成癮」讓它們成為治療的標靶。透過限制或剝奪特定胺基酸,可以專一性地打擊癌細胞,而不會大範圍破壞正常細胞。
  2. 增強現有療法效果
    許多研究證實,胺基酸治療能提升化療、放療及免疫療法的療效。例如甲硫氨酸限制能讓腫瘤對放射治療更敏感;精氨酸剝奪可增強免疫治療的反應率。
  3. 副作用相對較低
    由於胺基酸治療是從代謝角度切入,對正常細胞影響小,因此副作用普遍比化療或標靶藥物輕微。對香港病人而言,這意味著能在延長壽命的同時,保有更佳的生活質素。

胺基酸治療的核心原理

癌細胞需要大量營養來支持無限制的生長。不同於正常細胞可以在營養不足時調整代謝,癌細胞往往依賴單一或少數胺基酸維持其惡性特徵。以下三種胺基酸最受矚目:

  • 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 —— 關鍵於腫瘤轉移
  • 精氨酸(Arginine) —— 缺乏合成能力的腫瘤必須依賴外界供應
  • 甲硫氨酸(Methionine) —— 廣泛參與 DNA 甲基化及腫瘤代謝

掌握這些代謝弱點,就能利用胺基酸治療設計出針對性策略。

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限制 —— 阻止腫瘤擴散的關鍵

天門冬醯胺是一種非必需胺基酸,與腫瘤細胞的轉移能力密切相關。研究指出,乳癌細胞在缺乏天門冬醯胺的環境下,轉移能力顯著下降。

臨床應用方式包括:

  • 使用 天門冬醯胺酶(Asparaginase) 分解血液中的天門冬醯胺。
  • 配合飲食與代謝干預,降低體內天門冬醯胺水平。

好處:

  1. 抑制轉移,降低復發風險。
  2. 與化療合用時,有協同效果。
  3. 針對性高,對正常細胞影響有限。

對於香港病人而言,這類療法尤其適合高轉移風險的癌症,如乳癌與肺癌。

精氨酸(Arginine)剝奪 —— 精準鎖定腫瘤代謝缺陷

許多腫瘤(包括肝癌、黑色素瘤、肉瘤)缺乏合成精氨酸的能力,必須依靠外界供應。若透過治療剝奪精氨酸,腫瘤細胞便會陷入「營養斷供」。

代表性藥物為 PEG-ADI(聚乙二醇修飾精氨酸去亞胺酶),能有效降解血液中的精氨酸。

好處:

  1. 毒性低,副作用相對輕微。
  2. 臨床試驗證實對肉瘤及肝癌病人有顯著療效。
  3. 與免疫療法結合時,有望提升反應率。

對於香港常見的肝癌病人,這類療法尤其具有臨床價值。

甲硫氨酸(Methionine)限制 —— 增強化療與放療效果

甲硫氨酸是必需胺基酸,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更依賴它。限制甲硫氨酸攝取不僅能直接抑制腫瘤,還能提升化療與放療的敏感性。

實際應用方式包括:

  • 制定 低甲硫氨酸飲食,配合治療期實施。
  • 配合藥物干預,進一步降低腫瘤可利用的甲硫氨酸。

好處:

  1. 廣泛適用於多種類型癌症。
  2. 與放療、化療結合時有顯著增效。
  3. 病人可透過飲食參與治療,增強控制感。

胺基酸治療的整體好處

綜合來看,胺基酸治療的優勢包括:

  • 選擇性高:只針對癌細胞的代謝弱點。
  • 副作用低:避免傳統療法的廣泛毒性。
  • 與現有療法互補:能增強化療、放療、免疫治療效果。
  • 降低耐藥風險:癌細胞在營養限制下更難演化出抗藥性。
  • 符合精準醫療方向:可透過基因或代謝檢測,篩選最適合的病人群體。

對香港病人而言,這代表治療選擇不再只有「強烈副作用」或「單一路線」,而是能同時追求療效與生活質素。

臨床應用與國際進展

目前國際上胺基酸治療的研究與應用快速推進:

  • PEG-ADI:已進入多個 2 期與 3 期臨床試驗,特別針對肝癌與肉瘤。
  • 天門冬醯胺限制:已從白血病延伸至乳癌、肺癌與其他實體瘤研究。
  • 甲硫氨酸限制飲食:動物實驗與初步臨床研究證實,可明顯提升化療與放療效果。

香港醫療體系逐步與國際接軌,未來病人將更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代謝型療法。

結論:香港病人的新希望

傳統治療仍是癌症治療的基石,但副作用與耐藥性問題讓病人長期受困。胺基酸治療以獨特的「代謝剝奪」方式,補足了傳統療法的不足。

為什麼要用? 因為它能:

  • 專一性打擊癌細胞,副作用低。
  • 增強化療、放療與免疫治療效果。
  • 減少耐藥與復發風險。
  • 為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與希望。

對香港病人而言,這不僅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更是提升生活質素、延長生命的重要契機。隨著研究進展,胺基酸治療有望在未來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一環。

想了解如何選擇最合適的癌症輔助療法?

現在就聯絡我們的專員,獲取專業建議,讓我們一同找出最合適您或您家人的方案。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 Dillon, B. J., Prieto, V. G., Curley, S. A., Ensor, C. M., Holtsberg, F. W., Bomalaski, J. S., … & Clark, M. A. (2004). Incid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 deficiency in human cancers. Cancer, 100(4), 826-833.
  • Kremer, J. C., Prudner, B. C., Lange, S. E., Bean, G. R., Schultze, M. B., Brashears, C. B., … & Locasale, J. W. (2017). Arginine deprivation inhibits the Warburg effect and upregulates glutamine anaplerosis and serine biosynthesis in ASS1-deficient cancers. Cell Reports, 18(4), 991-1004.
  • Maddocks, O. D. K., & Vousden, K. H. (2017). Metabolic regulation by p53. Cancer Metabolism, 5(1), 1-11.
  • Newman, A. C., & Maddocks, O. D. K. (2017). One-carbon metabolism in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16(12), 1499–1504.
  • Poillet-Perez, L., & White, E. (2019). Role of tumor and host autophagy in cancer metabolism. Genes & Development, 33(11-12), 610-619.
  • Rabinovich, S., Adler, L., Yizhak, K., Sarver, A., Silberman, A., Agron, S., … & Erez, A. (2015). Diversion of aspartate in ASS1-deficient tumors fosters de novo pyrimidine synthesis. Nature, 527(7578), 379-383.
  • Tang, X., Lin, C. C., Spasojevic, I., Iversen, E. S., Chi, J. T., & Marks, J. R. (2014). A joint analysis of metabolomics and genetics of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earch, 16(4), 415.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