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的另一條路──中醫與個人化醫療

中醫作為輔助方案,幫助香港癌症病人減輕副作用、改善體質,與個人化醫療理念互補

免費癌症支援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癌症不只是醫學,更是生命抉擇

在香港,每年超過 3 萬人被確診癌症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2)。對病人來說,癌症不只是醫生診斷的一行字,而是一場長期身心靈的挑戰。治療方案如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藥物固然是主流,但病人與家屬也愈來愈多地問:除了西醫,我還可以做什麼?

 

在這樣的語境下,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重新進入癌症討論的舞台。對不少病人,中醫不是替代,而是一種補充,一種希望能減輕副作用、改善體質、提升生活品質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與「癌症個人化醫療」的理念有共鳴:治療應因人而異,而非一刀切。

中醫的理念:以人為本,調整體質

中醫核心強調「辨證論治」──即根據病人的體質、症狀、情況來制定治療。這與現代醫學強調基因、分子標誌物來制定治療方向不謀而合。

  • 氣血陰陽:中醫認為癌症的出現與氣血失調、陰陽不和有關。
  • 個體差異:有人屬氣虛,有人屬陰虛或痰濕,中醫會有不同方案。
  • 目標:不是直接「殺死腫瘤」,而是改善內環境,讓身體更能承受治療並恢復。

常見方法包括:

  • 草藥:調整脾胃、補氣養血、清熱解毒。
  • 針灸:緩解疼痛、改善惡心嘔吐、減少神經麻木。
  • 飲食與生活方式建議:透過食療與生活習慣改善恢復力。

為什麼癌症個人化醫療需要中醫參與?

1. 西醫專注於「腫瘤」,中醫補充「人」

西醫治療集中於腫瘤細胞:切除、放射、藥物抑制。但這些治療往往對病人身體有巨大壓力。中醫則補充在體力、免疫力、心理調適,讓病人能完成療程。

2. 個人化的共同語言

西醫用基因檢測來判斷誰適合標靶藥或免疫藥;中醫用體質辨證來決定誰需要補氣、誰要清熱。雖然方法不同,但理念相通:治療必須針對「你」的狀態,而不是「大家都一樣」。

3. 香港病人需求

很多香港病人同時接受西醫與中醫,尤其在化療或放療後。病人期望能有更全面的選擇,而非單一醫療模式 (Wong et al., 2018)。

中醫在癌症治療中的角色

1. 緩解副作用

化療與放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口腔潰瘍、腸胃不適、食慾不振、疲勞、失眠。

  • 草藥:部分方劑能改善食慾、保護腸胃功能。
  • 針灸:臨床研究顯示針灸在減輕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有療效 (Ezzo et al., 2006)。
  • 飲食建議:針對患者體質提供食療配合,減少消化不良。
2. 提升免疫與康復能力

癌症與治療常導致免疫下降。中醫調整方式包括:

  • 補氣養血:提升體力、減少感染。
  • 調節脾胃:改善營養吸收。
  • 生活調整:強調休息、睡眠、情緒管理。
3. 紓緩與康復期的支持

在癌症進入慢病管理或康復階段,中醫可幫助病人:

  • 減少長期疲勞
  • 改善食慾與體重
  • 增進心理安定
  • 減少復發焦慮

挑戰與風險:中醫在香港應用的限制

雖然中醫有潛力,但仍面對幾個挑戰:

  1. 臨床證據不足
    中醫許多療效主要來自小型研究與病人經驗,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 (Chung et al., 2015)。
  2. 藥物交互作用風險
    部分草藥可能影響西藥代謝,加重肝腎負擔或減低藥效。這是香港病人常遇到的問題。
  3. 品質與標準化問題
    草藥來源、成分純度、劑量缺乏一致標準,安全性難以完全保障。
  4. 醫患溝通不足
    不少病人不敢告訴腫瘤科醫生自己在吃中藥,導致醫生無法全面掌握病人情況。

香港特色:中西醫如何協作?

1. 公營醫療的局限

公立醫院腫瘤科目前多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較少進入臨床治療流程。

2. 私營與非政府機構

部分私營醫療機構與中醫診所已開始探索「中西協作模式」,例如共同會診,避免療法衝突。

3. 病人角度

病人希望的不是「西醫 vs 中醫」,而是「能否並行?」香港的優勢是社會文化普遍接受中醫,但限制是制度層面尚未完全整合。

實用建議:病人如何在香港環境下選擇中醫輔助

  1. 知會西醫:務必告訴腫瘤科醫生你正在使用或計劃使用中醫。
  2. 選擇有資質的中醫師:最好具備腫瘤輔助治療經驗。
  3. 確保草藥品質:選用標準化、檢驗合格的產品。
  4. 監測身體狀況: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血常規。
  5. 設定合理期望:中醫主要幫助改善生活品質,不應取代西醫的根本治療。

未來展望:中西醫結合的個人化醫療

隨著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中醫可能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 結合液態活檢與中醫辨證:將病人體質數據與生物標誌物結合。
  • 開展更多臨床試驗:專門針對本地癌症種類與病人體質,驗證中醫療效。
  • 政策層面推動:逐步將中醫納入腫瘤綜合治療計劃。
  • 病人教育:讓病人了解中醫不是神奇療法,而是可與西醫協作的選擇。

總結:個人化的核心在於「選擇」

癌症個人化醫療的核心是「因人而異」。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與這一理念相輔相成。

對香港病人而言,中醫能提供:

  • 減輕副作用
  • 提升生活品質
  • 幫助康復與心理安定

但也存在:

  • 證據不足
  • 交互作用風險
  • 制度限制

最重要的是,病人需要知情選擇,醫生需要開放溝通。唯有如此,中醫才能在癌症個人化醫療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想了解如何選擇最合適的癌症輔助療法?

現在就聯絡我們的專員,獲取專業建議,讓我們一同找出最合適您或您家人的方案。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 Chung, V. C. H., Wu, X., Hui, E. P., Ziea, E. T. C., Ng, B. F. L., Ho, R. S. T., Tsoi, K. K. F., Wong, S. Y. S., & Wu, J. C. Y. (2015).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cancer palliative care: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with meta-analyses. Scientific Reports, 5(18111).
  • Ezzo, J., Richardson, M. A., Vickers, A., Allen, C., Dibble, S., Issell, B. F., Lao, L., Pearl, M., Ramirez, G., Roscoe, J. A., Shen, J., Shivnan, J. C., Streitberger, K., Treish, I., & Zhang, G. (2006). Acupuncture-point stimulation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or vomiting.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
  •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2). Hong Kong Cancer Statistics 2020. Hospital Authority.
  • Parkway Shenton. (2021, July 2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CM, is not meant to replace western cancer treatment. Health Plu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rkwayshenton.com.sg
  • Wong, C. K. H., Lam, C. L. K., Wan, Y. F., Fong, D. Y. T., & Lam, W. W. T. (2018).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ancer: Va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LQ-C30.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6(8), 2611-262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