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與 PD-L1:循環腫瘤細胞(CTC)與療效關聯
從患者視角出發,解讀免疫逃逸機制、治療應用及 CTC 在療效預測中的價值
癌症治療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演變。化療曾經是最重要的治療基石,但因缺乏選擇性而帶來嚴重副作用。標靶藥物的出現改善了治療精準度,但僅適用於少數具備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免疫治療的興起徹底改變腫瘤治療格局。特別是 PD-1/PD-L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讓晚期癌症患者在其他治療失效時,仍有延長生命與提升生活品質的希望。
這篇文章將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探討 PD-L1 與免疫治療的臨床意義,並深入分析 循環腫瘤細胞(CTC)與免疫治療療效的關聯性。
循環腫瘤細胞技術的發展與國際權威地位
PD-L1 與免疫逃逸機制
癌細胞之所以能夠在體內持續生長並擴散,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它們能夠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研究發現,癌細胞會表達一種名為 PD-L1 的蛋白質。當 PD-L1 與免疫細胞表面的 PD-1 受體結合時,免疫細胞便會「失去攻擊能力」。這種機制好比癌細胞啟動了一道防護罩,讓免疫系統無法將它們識別為「敵人」。
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癌症難以治癒的原因之一,也為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2018 年,研究 PD-1 與免疫治療的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足見這一發現對醫學的影響深遠。
免疫治療的核心理念,是「解除免疫系統的剎車」。PD-1 或 PD-L1 抑制劑能夠阻斷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結合,讓免疫細胞重新恢復警覺與殺傷能力。
與化療或標靶藥物直接攻擊腫瘤不同,免疫治療是間接方式,透過「解放」免疫系統,讓身體自身的免疫細胞來完成腫瘤清除的任務。這種治療模式帶給患者新的希望,因為它不是一次性的藥效,而是重新啟動身體防線,可能持續對癌細胞產生長期監控作用。
免疫治療的運作原理
化療、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的比較
傳統化療透過破壞快速分裂細胞來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但缺乏選擇性,因此患者常出現脫髮、噁心、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標靶治療則針對特定的基因突變或蛋白質,能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但僅限於擁有相關突變的患者。
免疫治療則不同,它並不是直接對抗癌細胞,而是恢復免疫細胞本應具備的功能。對患者而言,這不僅僅是藥物治療,更像是重啟身體的自然防禦機制。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新挑戰與新機遇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種類與化療不同。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引起的疲倦、食慾下降、噁心、腹瀉等副作用的發生率,比化療低。但免疫治療會帶來另一種新挑戰:免疫相關炎症。例如,部分患者會出現免疫性肺炎、腸炎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雖然這些副作用在整體人群中發生率不高,但一旦出現,可能需要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因此,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必須在醫師監測下小心處理免疫相關併發症。
免疫治療的適應症
與標靶藥物相比,免疫治療適用範圍更廣。PD-1/PD-L1 抑制劑已在多種癌症中展現出療效,包括肺癌、黑色素瘤、膀胱癌、頭頸癌、胃癌、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等。對患者來說,這意味著即使沒有特定的基因突變,仍有可能受益於免疫治療。
如何預測免疫治療的療效?
由於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從免疫治療中獲得好處,治療前的預測變得非常重要。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
- 基因檢測
檢測腫瘤突變負荷(TMB)。突變越多,免疫系統越容易識別癌細胞,因此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可能更好。 - PD-L1 蛋白表達檢測
分析腫瘤組織中是否存在 PD-L1。如果檢測為陽性,患者接受 PD-L1 抑制劑的療效往往更好,腫瘤縮小的機率明顯提高。
腫瘤組織檢測的限制
雖然組織檢測常被用來預測免疫治療效果,但它存在局限性。首先,腫瘤標本如果儲存時間過久,PD-L1 蛋白可能降解,導致檢測不準確。其次,癌細胞具有高度動態性,會隨時間與治療改變 PD-L1 的表達。
這意味著,患者初診時獲得的檢測結果,不一定能反映之後的病情變化。如果缺乏新鮮腫瘤組織,就可能失去對免疫治療效果的準確預測。
循環腫瘤細胞(CTC)與免疫治療的關聯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是從腫瘤原發灶或轉移灶中脫落,進入血液循環的癌細胞。對患者而言,它就像癌細胞「漂浮在血液中的信使」,攜帶了腫瘤的基因、蛋白質及生物學特性。隨著液態活檢技術進步,CTC 已被廣泛應用於腫瘤早期檢測、疾病監測、療效評估以及預後判斷。
在免疫治療領域循環腫瘤細胞 的價值尤其受到關注。傳統的腫瘤組織切片檢測存在明顯限制:樣本多數來自單一部位,無法完全反映腫瘤的異質性,而且癌細胞會隨著時間和治療策略而動態改變其分子特徵。相比之下,血液中的 循環腫瘤細胞 可以即時、動態地反映腫瘤整體的生物學狀態。這對患者來說,代表檢測結果更貼近「此時此刻的真實病情」,而不僅僅是過去某一時間點的片段資訊。
特別是在 PD-L1 的表達 上,CTC 提供了額外的臨床價值。如果血液中檢測到 PD-L1 陽性的 循環腫瘤細胞,通常意味著癌細胞正透過 PD-L1 機制抑制免疫反應。這類患者接受 PD-1/PD-L1 抑制劑後,治療反應往往更佳。多項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這一點:
- 在黑色素瘤中,若患者血液中存在 PD-L1 陽性 CTC,接受免疫治療後,一年內病情未惡化的比例高達八成以上;而缺乏 PD-L1 陽性 CTC 的患者,多數在一年內出現惡化。
- 在直腸癌與胃癌中,擁有 PD-L1 陽性 CTC 的患者,其免疫治療有效率明顯高於無此特徵的患者(約 48% 對比 14%)。
- 在肛癌的研究中,治療效果顯著改善的患者,幾乎都檢測到 PD-L1 CTC;反之,沒有 PD-L1 CTC 的患者,治療成效普遍不佳。
這些數據顯示,PD-L1 CTC 不僅是腫瘤活動的「即時指標」,更可能成為免疫治療是否有效的「預測工具」。對患者而言,這是一個關鍵性突破:只需透過抽血,就能獲取與治療效果高度相關的資訊,避免重複進行侵入性的腫瘤切片檢查。
此外,CTC 還能在治療過程中持續追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後,CTC 的數量與 PD-L1 表達變化,能夠反映腫瘤對治療的即時反應。如果 循環腫瘤細胞 數量下降或 PD-L1 表達減弱,通常意味著治療正在發揮效果;相反,如果 CTC 數量上升,可能提示疾病惡化或耐藥性的產生。這種「實時監控」的功能,對於需要長期治療的癌症患者,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總體而言,CTC 尤其是 PD-L1 陽性 CTC 的檢測,已逐漸成為免疫治療個人化管理的核心工具。它幫助患者與醫師共同做出更精準的治療決策,也讓免疫治療從「盲目嘗試」轉向「有依據的選擇」。未來,隨著技術成熟與數據積累,循環腫瘤細胞 有望被納入常規臨床流程,成為患者日常治療監測的重要一環。
患者視角:希望與挑戰
從患者角度來看,免疫治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打破了傳統治療的瓶頸,讓晚期患者在失去選擇後仍有機會延長生命,甚至改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患者也面臨現實挑戰:
- 治療成本高昂,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
- 並非所有患者都對免疫治療有反應,有些人完全無效。
- 副作用難以預測,一旦出現免疫相關炎症,處理不及時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患者在選擇免疫治療時,需要與醫師充分討論,結合自身病情、經濟能力與檢測結果,做出最佳決策。
結論與未來展望
免疫治療已經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突破口,尤其 PD-1/PD-L1 抑制劑,徹底改變了腫瘤學的治療模式。從患者角度來看,它不僅是一種藥物,更是一種「重啟免疫防線」的策略。
隨著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技術的發展,臨床醫師將能以更動態、更即時的方式預測免疫治療的反應,幫助患者做出更精準的治療決策。未來,如何提升反應率、降低成本並妥善管理免疫相關副作用,將是免疫治療能否普及的關鍵。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 Bellmunt, J., de Wit, R., Vaughn, D. J., et al. (2017). Pembrolizumab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urothelial 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11), 1015–1026.
- Borghaei, H., Paz-Ares, L., Horn, L., et al. (2015). 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17), 1627–1639.
- Chabner, B. A., & Roberts, T. G. (2005). Timeline: Chemotherapy and the war on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 5(1), 65–72.
- Chen, L., & Han, X. (2015). Roles of tumor immunity and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therap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1(19), 4274–4281.
- DeVita, V. T., & Chu, E. (2008). A history of cancer chemotherapy. Cancer Research, 68(21), 8643–8653.
- Dong, H., Strome, S. E., Salomao, D. R., et al. (1999). Tumor-associated B7-H1 promotes T-cell apoptos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mmune evasion. Nature Medicine, 8(8), 793–800.
- Goodman, A. M., Kato, S., Bazhenova, L., et al. (2017).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 in diverse cancers.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16(11), 2598–2608.
- Gibney, G. T., Weiner, L. M., & Atkins, M. B. (2016). Predictive biomarkers for checkpoint inhibitor-based immunotherapy. The Lancet Oncology, 17(12), e542–e551.
- Kallergi, G., Politaki, E., Georgoulias, V., & Pantel, K. (2011).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survival in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 79(2), 145–163.
- Khattak, M. A., Reid, A., Freeman, J., Pereira, M., McEvoy, A., Lo, J., … & Ziman, M. (2019). PD-L1 expression on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may be predictive of response to pembroliz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Oncotarget, 10(43), 4311–4320.
- Naidoo, J., Wang, X., Woo, K. M., et al. (2015). Pneumonit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therap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5(7), 709–717.
- Pardoll, D. M. (2012). The blockade of immune checkpoin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4), 252–264.
- Postow, M. A., Sidlow, R., & Hellmann, M. D. (2018).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 158–168.
- Reck, M., Rodríguez-Abreu, D., Robinson, A. G., et al. (2016). 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PD-L1–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9), 1823–1833.
- Robert, C., Schachter, J., Long, G. V., et al. (2015). Pembrolizumab vers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6), 2521–2532.
- Shin, D. S., Zaretsky, J. M., Escuin-Ordinas, H., et al. (2017). Primary resistance to PD-1 blockade mediated by JAK1/2 mutations. Cancer Discovery, 7(2), 188–201.
- The Nobel Prize. (2018).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obelprize.org
- Topalian, S. L., Taube, J. M., Anders, R. A., & Pardoll, D. M. (2015). Mechanism-driven biomarkers to guid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16(5), 27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