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相大揭密:打破病人常見迷思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在香港,癌症是頭號殺手。每年超過三萬宗新症,幾乎每個家庭都曾面對癌症的陰影。當病人確診後,除了治療本身的挑戰,還常常要面對鋪天蓋地的訊息:親友傳來的飲食建議、網絡上的「奇蹟療法」、以及各種半真半假的健康傳言。對病人而言,這些資訊往往比治療更令人焦慮。

本文從患者角度出發,逐一拆解九大常見癌症迷思,幫助大家避免誤信謠言,專注在真正有科學根據的選擇上。

迷思一:有癌症基因,注定會發病?

很多香港病人一聽到基因檢測顯示帶有「癌症相關基因」,就會覺得命運已定。其實不然。研究顯示,即使帶有 BRCA1/BRCA2 突變基因,也並非百分百會患上乳癌或卵巢癌(Antoniou et al., 2003)。

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報告指出,透過 戒煙限酒、保持健康體重、均衡飲食 等生活習慣,可以減少 40–50% 的癌症病例(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ICR, 2018)。這意味著基因是風險,而不是宿命。對病人來說,知道自己帶有風險,反而是積極預防的契機。

有些人相信每天一杯紅酒對身體好,甚至能抗癌。這是錯誤觀念。雖然紅酒含有 白藜蘆醇,在實驗室研究中顯示抗氧化作用,但紅酒中的 酒精 會代謝成乙醛,這是一級致癌物,明顯增加口腔癌、食道癌和乳癌的風險(IARC, 2012)。

世界心臟協會亦建議:如果平時不喝酒,不需要因為「養生」而開始飲酒(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1)。要獲得白藜蘆醇,葡萄、藍莓等天然食物已經足夠,無需冒酒精的風險。

很多病人一聽到「加工食品」就嚇壞,其實要分清楚。

  • 低風險加工:冷凍蔬菜、低鈉罐頭,方便又營養。
  • 高風險加工:醃肉、煙肉、香腸,含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已被 WHO 認定為致癌物(WHO, 2015)。

對香港病人來說,外食多、快餐普遍,重點不是「完全禁吃」,而是 選擇少鹽少糖、避免高加工肉品,並保持均衡飲食。

「只是有點超重,不會影響吧?」其實多一點脂肪,就會增加患癌風險。研究顯示,肥胖與至少 13 種癌症 相關,包括乳癌、大腸癌和肝癌(Calle et al., 2003)。

在美國估算,如果國民維持健康體重,32萬宗癌症 可以避免(AICR, 2018)。在香港,都市人生活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率逐年上升,這對癌症防控構成隱憂。

不少病人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營養補充劑,以為能降低風險。但大型研究顯示,維他命或礦物質補充劑並不能有效預防癌症(Bjelakovic et al., 2014)。

甚至,高劑量 β-胡蘿蔔素補充劑在吸煙者身上反而增加肺癌風險(ATBC Study Group, 1994)。最安全的方式仍然是 從天然食物攝取營養,而不是依賴膠囊或藥丸。

市面上常見「藍莓抗癌」、「西蘭花防癌」、「綠茶抗癌」的說法。確實,這些食物含有抗氧化植化素,在動物實驗中展現抗癌效果(Liu, 2013)。

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單一食物在人類臨床中被證實能治癒癌症。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多樣化、均衡飲食,而不是依賴單一「超級食物」。

很多患者被告知「酸性飲食」會改變體質,導致癌症。事實上,飲食無法改變血液酸鹼度,人體的酸鹼平衡由腎臟和肺嚴格調節(Fenton & Huang, 2016)。

癌細胞周圍的酸性環境是因腫瘤代謝異常所致,而不是因為患者吃了什麼(Gatenby & Gillies, 2004)。雖然多吃蔬果有益健康,但與「酸鹼體質」理論無關。

「化療會害死人」、「放療比腫瘤還傷身」這些說法讓不少病人卻步。
事實是:治療確實有副作用,但醫學進步已經大幅改善療效與存活率。例如:

  • 睪丸癌治癒率超過 96%(Einhorn, 2002)。
  • 兒童癌症存活率由 1970 年代的 25% 提升至現今 75% 以上(Ward et al., 2014)。

現代治療越來越精準,副作用也能透過支持療法控制。病人不應因恐懼而放棄治療,而是與醫師討論 治癒性治療與生活品質的平衡

網上充斥「大麻油」、甚至「神奇草藥」的故事。這些個案往往 缺乏完整病歷,只呈現成功例子,卻隱藏了失敗者的經驗(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2)。

現代醫學很多藥物確實來自天然,例如阿司匹林來自柳樹皮、紫杉醇來自太平洋紫杉。但這些藥物都經過 嚴格純化與大規模臨床試驗,確保安全與有效。病人應該警惕任何打著「靈丹妙藥」旗號的產品。

結語

對香港病人而言,最大的挑戰不只是癌症本身,而是如何在資訊氾濫中 找到正確的方向。迷思和謠言會帶來焦慮,甚至延誤治療。只有依靠科學實證、專業團隊的建議,才能真正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文獻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2).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thods and cancer.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1). Alcohol and heart health.
  • Antoniou, A. et al. (2003). Average risks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BRCA1 or BRCA2 mut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2(5), 1117–1130.
  • ATBC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Group. (1994). The effect of vitamin E and beta carotene on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0(15), 1029–1035.
  • Bjelakovic, G. et al. (2014).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in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6).
  • Calle, E. E., et al. (2003). Overweight, obesity, and mortality from cancer in a prospectively studied cohor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8, 1625–1638.
  • Fenton, T. R., & Huang, T. (2016).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kaline water and cancer. BMJ Open, 6(6).
  • Gatenby, R. A., & Gillies, R. J. (2004). Why do cancers have high aerobic glycolysis? Nature Reviews Cancer, 4(11), 891–899.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2012).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ethyl carbamate.
  • Liu, R. H. (2013). Dietary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their health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8(Suppl 1), A18–A25.
  • Ward, E., et al. (2014).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cancer statistic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4(2), 83–103.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ICR.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Processed meat.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