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腫瘤細胞(CTC):香港癌症病人的新希望
癌症是香港最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癌症每年奪走超過一萬條生命,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於癌症轉移所致。近年,隨着醫學科技的進步,「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的檢測逐漸受到重視,被視為癌症診斷、監測及預後的重要新工具。本文將以香港病人的角度,探討 CTC 檢測的重要性與臨床價值。
癌症是香港最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癌症每年奪走超過一萬條生命,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於癌症轉移所致。近年,隨着醫學科技的進步,「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的檢測逐漸受到重視,被視為癌症診斷、監測及預後的重要新工具。本文將以香港病人的角度,探討 CTC 檢測的重要性與臨床價值。
癌症已連續多年成為香港的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每年有超過三萬宗新症確診。由於人口老化、不健康飲食模式、吸煙與缺乏運動等因素,癌症發病率仍持續上升。對於病人而言,癌症不只是醫學診斷,而是一場長期身心靈的挑戰;對於照顧者而言,更是一段無形卻沉重的旅程。
在香港,癌症已連續多年成為市民的首要死因。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每年約有超過 36,000 宗新症確診,並且因人口老化與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缺乏運動及高脂飲食),癌症發病數字仍持續上升。對於患者而言,確診癌症後不僅是醫學上的挑戰,更是一場身心靈的長期抗戰。除了接受手術、化療與放療外,患者經常會面臨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免疫力削弱等問題,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治療的持續性與療效。
在香港,每年超過 3 萬人被確診癌症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2)。對病人來說,癌症不只是醫生診斷的一行字,而是一場長期身心靈的挑戰。治療方案如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藥物固然是主流,但病人與家屬也愈來愈多地問:除了西醫,我還可以做什麼?
在香港,每年超過三萬人被確診癌症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2)。這些數字背後,每一位病人都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心理風暴。
確診的一刻,病人常感到「晴天霹靂」:否認、恐懼、憤怒、抑鬱、孤獨交錯出現 (Kübler-Ross & Kessler, 2005)。
香港癌症發病率逐年上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0 年新增超過 34,000 宗癌症個案,近 15,000 人因癌症死亡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2)。
癌症長期穩居香港頭號殺手位置,每年約有超過三萬宗新症。對確診患者而言,單單醫療費用已經是沉重負擔,更不用說工作能力下降、家庭收入減少、心理健康受影響等連鎖反應。尤其是近十年,隨着標靶治療、免疫療法及先進放射技術發展,治療選擇雖然更多,但藥物與療程費用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元。若沒有適當的資助,許多患者可能會因經濟壓力而放棄治療。
癌症多年來一直是香港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癌症連續多年位列本港十大死因之首。雖然手術、化療、放療、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都有不斷進步,但對於不少病人而言,治療旅程仍充滿困境:副作用嚴重、腫瘤復發與轉移、甚至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些問題令許多病人即使接受了標準治療,仍感覺希望渺茫。
在香港,癌症多年來一直是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每年約有三萬宗新症,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對病人來說,抗癌並不僅僅是「殺死腫瘤」這麼簡單,更是一場長期抗戰:一方面要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維持日常生活與生活質素。
癌症病人在面對治療抉擇時,常常希望除了手術、化療、放射與標靶等方式外,有其他方法可以減少復發風險、提高生活質素與免疫能力。勝肽治療(peptide therapy)正是近年國際科研界與臨床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輔助方式之一。本篇文章從癌症病人的角度出發,系統論述勝肽治療的作用機制、科學根據、實際益處、潛在風險,以及在香港考慮採用時應評估的因素,希望為正在搜尋治療方案的病人/家屬提供清晰可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