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肽治療:癌症病人的潛力與挑戰
探索科學研究支持下的創新輔助療法,幫助病人維持免疫力、減少復發風險、提升生活質素
癌症病人在面對治療抉擇時,常常希望除了手術、化療、放射與標靶等方式外,有其他方法可以減少復發風險、提高生活質素與免疫能力。勝肽治療(peptide therapy)正是近年國際科研界與臨床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輔助方式之一。本篇文章從癌症病人的角度出發,系統論述勝肽治療的作用機制、科學根據、實際益處、潛在風險,以及在香港考慮採用時應評估的因素,希望為正在搜尋治療方案的病人/家屬提供清晰可靠資訊。
勝肽治療是什麼?作用機制與種類
勝肽是由少量氨基酸(一般數目較蛋白質短)串聯而成的小分子,可天然存在於人體,也可合成或改造。其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與種類主要包括:
- 抗癌勝肽(Anticancer Peptides, ACPs)
這類勝肽能直接對癌細胞發揮細胞毒性、引發癌細胞凋亡(apoptosis)、抑制癌細胞增殖、生長或轉移 (metastasis),部分勝肽亦可抑制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減少腫瘤供血。(Sharma et al., 2024) - 勝肽疫苗(Peptide-based Cancer Vaccines)
勝肽疫苗利用腫瘤相關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 TAAs)或腫瘤特異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s, TSAs)作為載體或誘導元素,經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啟動 T 細胞免疫反應,令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攻擊表達這些抗原的癌細胞。(Lei et al., 2025) - 勝肽共軛物與輸送系統(Peptide-Drug Conjugates & Nanocarriers)
勝肽可與藥物結合或被包裝於納米粒子、脂質囊泡或其他載體(nanocarriers)中,以提升藥物的選擇性、輸送效率、生物穩定性,減少藥物在非目標組織的毒性。(Naeimi et al., 2022) - 自組裝短肽(Short Self-assembling Peptides)
這些短肽可以形成多肽自組裝結構,用作載體、疫苗平台或免疫增強劑(adjuvant),或者輔助顯像(cancer imaging)等用途,以提高免疫反應或幫助藥物/資訊更準確輸送。(Bojarska et al., 2024) - 調節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檢查點(Tumor Microenvironment & Immune Checkpoint Modulation)
勝肽不僅直接作用於癌細胞,有些能影響腫瘤微環境(TME),例如轉化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由 M2 型(促腫瘤)向 M1 型(抗腫瘤)轉變、或阻斷 PD-1/PD-L1 等免疫檢查點,使免疫系統能更有效地攻擊癌細胞 (免於被免疫抑制)。(Zhang et al., 2023)
勝肽治療對癌症病人的實際益處
從文獻與臨床研究可見,勝肽治療對癌症病人可能在以下幾方面帶來實質幫助:
減輕副作用與提升生活質素
傳統化療/放射常帶來嚴重副作用,包括免疫低下、脫髮、疲勞、噁心及器官毒性。抗癌勝肽因為通常對正常細胞傷害較少,在選擇性高的情況下,毒性與副作用輕微,對病人的負荷較低,能減少因治療過程帶來的生活質素下降 (Sharma et al., 2024)。例如某些短肽和抗癌態樣本在動物試驗中顯示,在用藥濃度有效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的細胞毒性低。
幫助維持/重建免疫監視功能
勝肽疫苗或抗原刺激的策略可啟動 T 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 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使這些免疫細胞能辨識癌細胞特定抗原。對於病人而言,這等於在主要治療結束後(手術、化療等),仍有一套“守衛系統”持續監視可能殘留的癌細胞,減少復發或微轉移機會 (Lei et al., 2025)。
控制微小殘餘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例如在化療或手術後,雖然影像檢查可能看不到腫瘤,但體內可能留有微量殘留細胞。勝肽治療針對這些殘餘細胞的潛在性非常大,文獻指出某些勝肽在動物試驗或早期臨床階段能降低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s)或延緩復發。對癌症病人而言,這種潛在作用意味著病情穩定期可能延長。
增強難治性/抗藥性癌症的治療選擇
部分癌症因藥物抗性 (drug resistance)、分子變異或腫瘤異質性(tumor heterogeneity)導致標靶藥或化療效果不佳。研究指出抗癌勝肽可以穿透細胞膜、阻斷不同訊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等,對這些難治性癌症類型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Sharma et al., 2024; Naeimi et al., 2022)。
配合其他治療提升整體效果
勝肽治療可以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標靶藥物、化療等共同使用,有研究顯示這種組合能在某些腫瘤模型中產生加乘效應。例如疫苗加上 checkpoint blockade 的組合,能破解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問題,使 T 細胞滲透腫瘤組織並發揮效力 (Yu et al., 2025) 。
提升心理健康與希望感
對癌症病人而言,知道有新的療法正在發展,具有科學支持,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有研究指出當病人掌握更多可選治療方式時,對治療的依從性(compliance 或 adherence)與整體精神健康有正面影響。勝肽療法雖未必能保證治癒,但其潛力與選擇性使病人可以有更多參與自己治療決策的空間。
勝肽治療的科學證據與臨床試驗現狀
科研與早期臨床研究逐步為勝肽治療提供支持,但仍有證據尚未完全、必須審慎解讀。
- 前臨床研究與細胞/動物模型:許多抗癌勝肽在體外細胞株(in vitro)或動物模型中顯示具有細胞毒性、能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以及降低腫瘤生長與轉移能力 (Sharma et al., 2024; Naeimi et al., 2022; Ghadiri et al., 2024)。
- 短肽疫苗與早期臨床階段試驗:某些短肽疫苗在 I/II 期臨床試驗中,針對特定腫瘤抗原已經可以誘導 T 細胞反應,降低腫瘤標記物,或改善病人的免疫指標 (Lei et al., 2025)。
- 臨床限制與試驗失敗例子:例如有些 peptide vaccines 未能在大型臨床試驗中顯著提升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 OS),或因免疫逃逸或腫瘤異質性過高而效果不穩定。這類結果提示勝肽治療仍屬輔助、非替代性療法之一部分 (Sharma et al., 2024; CancerCI review)。
- 穩定性、生體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與給藥方式的研究:文獻中多次強調 peptide 在血清中被蛋白酶分解、在體內被快速清除、或難以穿過組織到達腫瘤部位的挑戰。現時的研究正探索改造肽序列、使用 D-肽、環狀肽或用載體(如脂質囊泡、納米粒子)以改進這些問題 (Naeimi et al., 2022; Yu et al., 2025)。
在香港考慮勝肽治療時的實際因素
作為在香港治療的癌症病人/其家屬,考慮勝肽療法時應評估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才能做出較為理性與負責任的決定:
法規與專業監管性
香港公立醫院與醫管局對新療法的審批與監管十分嚴格。若勝肽療法要被納入公共醫療系統或藥物名冊內,需要通過臨床試驗與嚴謹安全性數據。私人診所提供此類療法時,病人應確定診所是否有合法牌照與相關醫師資格,以及有無充分的副作用監控資料。
可取得性與醫療機構經驗
勝肽治療在香港目前並未普遍被納入所有腫瘤科醫院或診所中。一些私人機構可能提供,但病人必須查詢是否有經驗豐富的腫瘤科醫師或免疫治療專家參與,以及是否能提供個人化設計(例如抗原測試、HLA 型別、免疫反應追蹤等服務)。
成本與支付能力
勝肽疫苗、共軛物、納米載體輸送等技術通常成本高。香港的私人醫療市場中,這一類創新療法往往需自費。病人/家屬需要考慮以下內容:療程價格、檢測(抗原/標記/免疫反應指標)、覆診次數、可能副作用之處理,以及是否有保險或慈善機構支援。
給藥方式與治療階段
勝肽治療的給藥方式多樣: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疫苗方式、或透過載體輸送。在不同癌症治療階段(手術後、化療中、放療後、復康期)採用的效果可能不同。病人應與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在自身的治療階段何時引入勝肽療法最為合適。
個人身體狀況與免疫狀態
免疫系統是否尚未被過度削弱(如化療或器官功能受損嚴重者)可能影響勝肽療法的效果。若病人體質極弱、有重大合併症或器官功能不全,勝肽治療所引起的潛在免疫反應或副作用可能較大,應仔細評估風險與效益。
科研數據與透明資訊
病人應查閱與瞭解具體勝肽或疫苗方案是否已有國際文獻支持,是否有針對相同癌症類型與族群(例如華人或東亞人)的試驗結果,以及療效指標、生存期、復發率與副作用的資訊是否公開透明。
與其他治療方法的比較與角色定位
勝肽治療雖具潛力,但在癌症治療組合中通常作為輔助或伴隨而非取代。以下與其他治療方法之比較,有助於病人瞭解其角色定位
指標 | 勝肽治療 | 標靶治療 / 抗體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 化療 /放射療法 |
---|---|---|---|
選擇性與特異性 | 高(抗原匹配/HLA 型別/專門設計) | 高(但標靶分子表達若不高,可能無反應) | 較低影響正常細胞多 |
副作用與毒性 | 較低;常見副作用可能為注射部位反應、輕微免疫反應等 | 視藥物種類而定,有些為嚴重副作用 | 致毒性強,對快速分裂細胞傷害明顯 |
臨床證據成熟度 | 多為早期和中期試驗;部分前臨床證據充足 | 部分標靶藥已有大型隨機試驗支援 | 歷史最長;治療標準流程成熟 |
成本與可及性 | 私人市場高成本;公共醫療覆蓋有限 | 標靶藥昂貴;部分藥物已納入政府藥物名冊或保險覆蓋 | 公共醫院通常能提供;病人負擔相對可控 |
適用範圍 | 對某些癌症類型與抗原表達良好者效果佳;難治性或復發性腫瘤有探索空間 | 廣泛,但亦面臨抗藥性與腫瘤異質性挑戰 | 幾乎所有癌症類型均可能適用,但身體承受能力為限 |
勝肽治療在香港實現潛力的前景與展望
若勝肽治療要在香港成為廣泛可選擇之一,其未來發展方向與潛在改進點包括:
- 香港本地臨床試驗與數據累積:若有公立醫院或大學醫學院能與研究機構合作展開臨床試驗,特別是針對華人/東亞人 HLA 型別、腫瘤特性與治療反應可為勝肽療法提供更具本土意義的證據。
- 請政府與醫管局考慮創新療法補助政策:例如將某些通過嚴格試驗的勝肽疫苗或抗原刺激方案,部分納入醫管局或公共醫療系統的資助或藥物列表,以降低病人的經濟負擔。
- 私營醫療機構提升專業與透明度:診所若提供勝肽療法,應做到療法成分、抗原種類、給藥方式、副作用監控、成本結構等資訊公開透明,以便病人有知情選擇。
- 技術改良:包括增強生體穩定性(例如使用環狀肽、D-肽、化學修飾)、改進輸送系統(納米粒子、脂質囊泡、外泌體等),提升腫瘤穿透能力及降低免疫抑制影響 (tumor microenvironment)。
- 教育與病人資訊平台強化:病人與家屬若有更完整簡明的信息來源(包括中文資料),對治療選項、副作用與科學證據理解,能夠提升決策質量與依從性。
總結
勝肽治療是癌症治療領域中正被廣泛研究的創新輔助選項之一。對癌症病人而言,其潛力在於:
- 減輕傳統療法所帶來的副作用
- 維持與重建免疫系統的監視功能
- 控制微小殘餘病灶,降低復發/轉移風險
- 為難治性癌症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 提高病人的心理與精神狀態
- 與其他療法結合可能創造加乘效應
然而,其限制亦不可忽視:科研與臨床數據尚未完全成熟、生體可利用性與穩定性、成本高昂、及給藥方式與監管機制等。對香港癌症病人而言,採用勝肽療法需要與醫生密切討論,了解自身癌症類型、身體狀況、抗原表達情況、醫療機構是否有能力提供此類療法、經濟承擔能力,以及是否能取得本地或國際試驗/研究支持。
最合理的定位是:勝肽治療作為輔助或伴隨治療選項,而非替代主流療法的一部分。病人在決定是否採用時,應保持理性期望,重視安全與科學,以及長期追蹤療效與副作用。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 Bojarska, J., et al. (2024). Short Peptides as Powerful Arsenal for Smart Fighting Cancer. Cancers, 16(19), 3254.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6193254 MDPI
- Ghadiri, N., et al. (2024). Bioactive peptides: an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immunomodulation in cancer.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5, Article 1310443.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4.1310443 Frontiers
- Lei, Y., et al. (2025). Peptides as Versatile Regulator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6, Article 1176854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768547/ PMC
- Liu, B., Zhou, H., Tan, L., Siu, K. T. H., et al. (2024). Exploring treatment options in cancer: tumor treat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peptide drug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9(175).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1856-7 Nature
- Naeimi, R., et al. (2022).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peptides in effective therapies against cancer: A review.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22, Article 553. https://doi.org/10.1186/s12935-022-02553-7 BioMed Central
- Sharma, A., et al. (2024). Anticancer peptides as novel immunomodulatory agent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Exploratory Targeted Antitumor Therapy, 5, 1074-1099. https://doi.org/10.37349/etat.2024.00264 Exploration Publishing
- Yu, Y., Lyu, J., Muhadaisi, Y., Shi, C., Wang, D. (2025). Peptide-based vesicl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6, Article 1609162.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5.1609162 Frontiers
- Zhang, Y., et al. (2023). Natural peptides for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in cancer: modulating immune cells and checkpoints for anticancer efficacy.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71, Article 113749. https://doi.org/10.1016/j.fct.2023.113749 Scienc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