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腫瘤細胞與藥物敏感性測試 — 精準抗癌用藥指引

幫助癌友獲取個體化藥物敏感資訊,減少無效療程與副作用負擔

免費癌症支援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癌友最想知道的往往不是病名,而是:「我應該吃什麼抗癌藥?」「我正在用的藥到底有沒有效?」。在現實中,許多治療方案基於統計數據與指南推薦,醫師依循標準路徑選擇化療、靶向或免疫藥物。然而,癌症細胞具有高度異質性,不同癌友對同一藥物的反應可能完全不同。這讓不少人承受了無效藥物的副作用與經濟壓力,卻錯過了更合適的治療選擇。

 

正因如此,循環腫瘤細胞與藥物敏感性測試逐漸成為癌症治療中備受關注的新工具。透過抽血檢測並分離循環腫瘤細胞,在體外測試不同藥物的敏感性,醫師便能更清楚哪些藥物對癌友的腫瘤細胞更有作用。這種方式不僅能減少試錯過程,更可能讓治療方案更加個體化。

癌友最想知道的問題

什麼是循環腫瘤細胞?

循環腫瘤細胞(CTC)是從腫瘤脫落進入血液中的癌細胞,雖然數量稀少,但卻攜帶完整的腫瘤 DNA、RNA 與蛋白質訊息。與傳統的組織活檢不同,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只需抽血即可完成,具備非侵入性與可重複操作的特點。

在臨床應用上,循環腫瘤細胞不僅能幫助早期發現癌症,也能評估預後、監測復發,並進一步用於藥物敏感性測試。對癌友而言,這代表可以利用循環腫瘤細胞獲得更及時、更準確的治療資訊,而不必依靠單次組織切片所提供的有限樣本。

藥物敏感性測試(Drug Sensitivity Test, DST)是將癌友的腫瘤細胞放在實驗室中,分別給予不同抗癌藥物或藥物組合,觀察細胞的反應,例如存活率、抑制率或凋亡情況。這樣的檢測能夠預測哪些藥物更可能對癌友的腫瘤有效。


循環腫瘤細胞在藥敏測試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於癌友的血液中持續有腫瘤細胞脫落,透過抽血獲取這些循環腫瘤細胞,再在實驗室內培養並進行藥敏測試,就能避免傳統組織活檢的創傷與侷限。這讓癌友能在治療前,獲得一份更貼近個人體質的藥物反應報告。

藥物敏感性測試:基本概念

從循環腫瘤細胞到藥敏報告:流程解讀

1. 抽血與細胞分離

醫師先抽取癌友的血液樣本,實驗室利用表面標誌物或微流控芯片等技術,將循環腫瘤細胞分離出來。

2. 細胞培養

分離後的循環腫瘤細胞會在特定培養基中被養活,甚至能建立三維類器官,更接近人體內的腫瘤環境。

3. 藥物處理

在不同培養條件中加入多種抗癌藥物,觀察循環腫瘤細胞的反應,記錄其存活或死亡情況。

4. 結果分析

分析數據後,形成一份藥敏性測試報告,列出敏感性較高與較低的藥物,並給出排序。

對癌友而言,這份報告等於一張「用藥地圖」,有助於醫師挑選更可能有效的方案,避免盲目嘗試。

為什麼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對癌友有意義?

減少無效治療

透過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可以提前排除對腫瘤反應不佳的藥物,減少癌友在無效療程上的浪費。

減輕副作用

若某些藥物對循環腫瘤細胞表現出低敏感性,使用這些藥物只會增加副作用負擔。測試能幫助癌友避開這些風險。

個體化治療

癌症不是單一疾病,每位癌友的腫瘤特徵都不同。藥敏測試透過循環腫瘤細胞提供個體化數據,讓治療更精準。

動態監測

癌細胞會隨時間產生耐藥性。循環腫瘤細胞檢測能重複進行,讓藥敏測試可在不同階段提供最新訊息,協助醫師調整用藥策略。

技術限制:癌友需要理性看待

雖然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為癌友帶來了希望,但仍存在一些限制。首先,循環腫瘤細胞數量稀少,不是每次抽血都能捕捉到足夠細胞。其次,體外測試環境難以完全模擬人體的免疫與代謝,因此結果只能作為輔助,而非絕對依據。


此外,整個流程需要時間,從抽血到報告可能需數週,對於病情快速惡化的癌友可能不適合。再者,目前測試成本仍然偏高,尚未普及到所有醫療機構。


因此,癌友在考慮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時,需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把它當成治療決策中的重要參考,而非唯一答案。

癌友參與藥敏測試時的思考重點

  1. 詢問適用性:確認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是否適合自己的癌症類型與病程階段。
  2. 了解成功率:不同機構的捕捉與培養技術差異大,癌友應了解相關數據。
  3. 評估時間窗口:若病情允許等待,藥敏測試可能更有價值;若進展迅速,仍需優先考慮標準治療。
  4. 成本與負擔:測試價格不低,癌友需衡量經濟條件與實際收益。
  5. 與醫師討論:測試結果應與基因檢測、影像學和臨床經驗一起解讀,避免單一依賴。

結語

對癌友而言,循環腫瘤細胞與藥物敏感性測試是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它讓癌友能在治療前就獲得個體化的藥物資訊,減少無效治療與副作用負擔。雖然目前仍有技術挑戰與成本問題,但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已逐漸走入臨床,正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一環。


在抗癌的道路上,每一份數據都是幫助癌友做出更好選擇的依據。循環腫瘤細胞藥敏測試,正在為更多癌友帶來希望與方向。

想了解如何選擇最合適的癌症輔助療法?

現在就聯絡我們的專員,獲取專業建議,讓我們一同找出最合適您或您家人的方案。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資料

  • Alix-Panabières, C., & Pantel, K. (2021). Liquid biopsy: From discover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Cancer Discovery, 11(4), 858–873.
  • Gao, D., Vela, I., Sboner, A., Iaquinta, P. J., Karthaus, W. R., Gopalan, A., … & Chen, Y. (2014). Organoid cultures derived from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Cell, 159(1), 176–187.
  • Pauli, C., Hopkins, B. D., Prandi, D., Shaw, R., Fedrizzi, T., Sboner, A., … & Taylor, B. S. (2017). Personalized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models to guide precision medicine. Cancer Discovery, 7(5), 462–477.
  • Sachs, N., de Ligt, J., Kopper, O., Gogola, E., Bounova, G., Weeber, F., … & Clevers, H. (2018). A living biobank of breast cancer organoids captures disease heterogeneity. Cell, 172(1–2), 373–386.
  • Tuveson, D., & Clevers, H. (2019). Cancer modeling meets human organoid technology. Science, 364(6444), 952–955.
  • Yang, C., Xia, B. R., Jin, W. L., & Lou, G. (2019).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recision oncology: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liquid biopsy and 3D organoid model.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19(1), 341.

Yu, M., Bardia, A., Wittner, B. S., Stott, S. L., Smas, M. E., Ting, D. T., … & Maheswaran, S. (2014). Circulating breast tumor cells exhibit dynamic changes in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 composition. Science, 339(6119), 580–58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