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引起免疫效應:從局部治療到全身抗癌

探索遠端效應:放射治療結合免疫療法,開啟整合醫學新方向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什麼是「遠端效應」?

「遠端效應」(Abscopal Effect)是指局部放射治療(Radiotherapy)不僅能讓照射部位的腫瘤縮小,還能使體內其他未接受照射的腫瘤也出現縮小或消退的現象。這個名詞最早由分子放射學家 Mole 於 1953 年提出,源自拉丁文 ab(遠離)與 scopus(目標)的結合 ([Mole, 1953])。

目前已知,這種現象主要透過免疫系統介導。放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釋放出腫瘤抗原與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如 HMGB1、Calreticulin 等,進一步激活樹突細胞與 CD8⁺ T 細胞,使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攻擊體內遠端癌細胞 ([Demaria et al., 2004]; [Nabrinsky et al., 2022])。

機制與臨床探索

1. 放射誘發的免疫活化

傳統觀點認為放療僅有局部效果,但現代研究證實它能引發「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訊號分子,並促進免疫細胞進入腫瘤微環境,最終觸發全身性的抗腫瘤免疫效應 ([Nabrinsky et al., 2022])。

2. 聯合免疫治療策略

研究指出,放療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 PD-1、PD-L1 或 CTLA-4 抑制劑)聯合使用時,更容易誘發遠端效應。放療負責「喚醒」免疫系統,而免疫藥物則強化 T 細胞功能,兩者互相加乘 ([Rodriguez-Ruiz et al., 2016]; [Fionda et al., 2020])。

3. 臨床證據與挑戰

雖然遠端效應仍屬罕見,但已在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與腎癌等多種癌症報告過。案例顯示,不同放射劑量分割方式(hypofractionation vs. conventional)、腫瘤位置及免疫藥物給藥時間,都可能影響遠端效應的誘發率 ([Rodriguez-Ruiz et al., 2016])。

整合療法中的營養與運動角色

營養狀態對免疫效應的影響

最新研究顯示,接受放療合併免疫治療的患者中,良好的營養狀態與低內臟脂肪比例,與更長的無進展存活期(PFS)及遠端腫瘤控制相關 ([Shirai et al., 2025])。

建議營養策略包括:

  • 高蛋白飲食(1.2–1.5 g/kg/天),維持肌肉質量。
  • 抗氧化與抗發炎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綠茶多酚、Omega-3 脂肪酸。
  • 避免過度精製糖、紅肉與高飽和脂肪,以降低慢性發炎。

運動增強免疫反應

規律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促進免疫細胞活性並減少疲勞。臨床前及臨床研究指出,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結合營養支持,能改善癌症患者治療耐受性與生活品質,可能間接提升遠端效應的發生率 ([Minnella et al., 2018])。

身心整合介入

心理壓力與焦慮會削弱免疫反應,因此,遠端效應的臨床實現除了依靠藥物,也需心理支持。

  • 正念減壓(Mindfulness)、冥想與瑜伽:已被證實可減少焦慮、改善睡眠與調節免疫 ([Greenlee et al., 2017])。
  • 音樂治療與芳香療法:減輕癌症治療帶來的疼痛與疲勞。

這些介入作為整合療法的一環,能間接支持免疫反應的最佳化。

補充與自然療法

  • 維生素 D:缺乏維生素 D 與癌症免疫治療反應差相關,適度補充可能有益。
  • 薑黃素、綠茶多酚:具抗發炎與免疫調節潛力,但需避免與免疫藥或放療發生交互作用 ([Hsu et al., 2021])。
  • 針灸:可改善放療相關的疲勞與免疫調節,但仍需更多臨床數據支持。

所有天然療法應在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監督下使用。

多學科整合照護模式

遠端效應的臨床轉化,需依靠多專業團隊合作:

  • 腫瘤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制定放療計畫與免疫治療時機。
  • 營養師:進行營養風險評估與個人化飲食建議。
  • 物理治療師/運動醫學專家:設計運動介入計畫。
  • 心理師:提供心理支持,減少壓力與焦慮。

這種「醫療 + 營養 + 運動 + 心理」的整合策略,有助於將遠端效應從「偶發現象」轉變為「臨床策略」。

結語

「遠端效應」象徵著腫瘤治療的全新方向:局部治療不再只是局部,而能透過免疫系統轉化為全身性抗癌反應。雖然目前仍屬罕見,但透過放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並搭配營養、運動與心理支持的整合療法,有望使這一現象成為未來臨床可依循的治療模式。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文獻

  • Demaria, S., et al. (2004). Immune-mediated inhibition of metastases after treatment with local radiation and CTLA-4 blockad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0(2), 531–539.
  • Fionda, B., et al. (2020). Abscopal effect and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4(2), 773–776.
  • Greenlee, H., et a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integrative therapies for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5(18), 1962–1981.
  • Hsu, C. H., et al. (2021). Natural compounds and cancer therapy: Risks and benefit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2, 665999.
  • Minnella, E. M., et al. (2018). Prehabilitation befor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Surgery, 153(5), 421–429.
  • Mole, R. H. (1953). Whole body irradiation—radiobiology or medicin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26(305), 234–241.
  • Nabrinsky, E., et al. (2022). A review of the abscopal effect in the era of immunotherapy. Cureus, 14(9), e29620.
  • Rodriguez-Ruiz, M. E., et al. (2016). Abscopal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are enhanced by combined immunostimulatory strategies.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 18(7), 617–622.
  • Shirai, K., et al. (2025). Nutritional status and abscopal effect outcomes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plus immunotherapy. BMC Cancer.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