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前十大必修課:從心態到策略,一次到位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當你踏入化療之路,問題如浪潮般湧來——但被提問最清楚的人,掌控力最強。本指南基於患者最常見的疑問與國際臨床建議,概述你應該在治療前搞懂的 10 大關鍵,助你主動面對、穩健進場。

化療前十大必修課

化療怎樣運作?原理是什麼?

化療藥物透過注射或口服形式進入體內,攻擊快速分裂的細胞(如癌細胞、毛髮、腸道黏膜、骨髓等),主要是讓癌細胞無法繁殖或導致死亡,從而縮小腫瘤、輔助手術或控制轉移。《Self》指出,化療透過多種方式干擾癌細胞增生同時也攻擊健康細胞,帶來副作用如噁心、掉髮、疲倦等SELF

多數化療透過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可能依賴中央靜脈導管(如 Port‑A 或 PICC),確保藥物安全輸注。這些管道能避免化療藥外漏損傷皮膚或肌肉,是治療中重要的安全支援物件。

通常化療的靜脈注射本身不會感到痛。如你感覺疼痛或灼熱,須立即告知護士檢查是否發生管道外滲現象,需要立即停止並處理。

副作用因藥物不同而異,可能出現:噁心、疲憊、腹瀉或便秘、口腔潰瘍、白血球低下等。美國癌症協會建議與照護團隊充分溝通、取得抗噁心藥、使用支持療法如營養補給與補水,才能減輕衝擊American Cancer Society

不一定會掉髮。像紫杉醇、小紅莓等藥物容易造成脫髮,而鉑金類藥物可能僅導致髮質變稀。《化療條目》指出,多為暫時性,但也有少數退行性影響存在Wikipedia。冰帽是可協商使用的預防選項,也可以考慮假髮或頭巾做心理調適。

多數副作用在化療後 1–7 天內出現,個別藥物則可能有延遲反應。現今抗噁心藥如 5-HT₃ 抑制劑與 NK₁ 拮抗劑組合,已能顯著降低噁心與嘔吐問題Wikipedia。若不適持續,醫療團隊會依情況調整劑量或處方相應支援療法。

「化療腦」是實際存在的現象,即化療後部分患者出現短暫或長期的認知障礙,如記性減退或專注力下降,發生比例約 13–70%Wikipedia。若出現相關情況,可與醫療團隊討論改善策略,如認知訓練、分段安排工作和休息。

部分化療藥物對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巢功能有影響,開始治療前務必與醫師討論保存生育能力的可行性,如精子冷凍或卵子保存等。

化療通常採循環方式進行,一個循環可能是 3–4 週一次,整體療程視癌症類型與階段而定。例如局部治癒性化療常需 4–6 次循環。高階情況可能變換口服與注射劑型,具體安排請請醫師詳解。

化療藥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但對家人或孩子影響極少。保持手部衛生、勤洗手多喝水即可。另建議療程期間避免懷孕,若有懷孕或育兒計畫,務必與醫療團隊討論。

化療前十大必修課

  1. 帶問題清單到診所諮詢,記得帶筆記或錄音,資訊易忘。
  2. 詢問緊急聯絡方式與緊急症狀處理指南(如 MD Anderson 提醒:高燒、持續嘔吐需即就醫)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3. 安排接送與休息:化療那天建議有人陪同。
  4. 保護管道安全與標籤使用要點
  5. 預備心理與髮容支援:頭巾、假髮是強大心理后盾。
  6. 保持營養與水分,對抗疲憊與腸胃副作用
  7. 觀察認知變化(chemo brain)並尋求支援
  8. 生育能力諮詢不可拖延
  9. 清楚化療頻率與總療程,安排生活節奏
  10. 維持清潔衛生以降低感染風險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文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