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在癌症患者治療中的力量

科學運動,提升免疫與生活品質——陪你走過治療全程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
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癌症治療帶來的不只是身體上的挑戰,還有精神與生活品質的巨大衝擊。很多病友常覺得「治療中應該多休息」,但最新科學研究顯示,適量、科學化的運動,不但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還能改善副作用、延長存活率(Courneya & Friedenreich, 2011)。對香港患者而言,這並不只是「可選的生活習慣」,而是與藥物同等重要的治療策略之一

為什麼治療中仍要動起來?

運動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運動能促進肌肉分泌「肌肉激素」(myokines),例如 鳶尾素(Irisin)、白介素-6(IL-6),這些物質具有抗腫瘤作用,能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提高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Pedersen & Febbraio, 2012)。

存活率的提升

國際大型統合分析指出,規律運動能降低乳癌患者 30–40% 的死亡率,整體癌症患者可增加約 5% 存活率,效果接近一線化療藥物的平均療效(Holmes et al., 2005)。

減少副作用與疲憊

運動可改善腸胃蠕動、提升蛋白質吸收,加快紅血球與免疫細胞恢復速度(Schmitz et al., 2010)。此外,規律活動能減少治療相關的「癌因性疲憊」,改善睡眠與焦慮,讓患者更快回到正常生活(Mustian et al., 2017)。

治療不同階段的運動建議

治療期

  • 手術前後:手術前多步行或爬樓梯可提升心肺功能;手術後若無傷口痛楚,提早下床行走能促進腸蠕動與傷口癒合。
  • 化療/放療中:體力下降是常態,但建議維持每天 5,000–8,000 步的輕度活動,或使用彈力帶、輕啞鈴進行簡單肌力訓練。
  • 避免運動的情況:白血球 < 2,000/mm³、血小板 < 50,000/mm³、血紅素 < 10 g/dl、有發燒或心跳異常時,應暫停運動(NCCN, 2023)。

康復期

治療完成後,規律運動是預防復發的關鍵。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周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兩天肌力訓練(WHO, 2020)。

  • 有氧運動:快走、固定腳踏車、慢跑、游泳、太極拳、瑜伽。
  • 阻力訓練:啞鈴(500g–1kg)、彈力帶、核心運動(棒式、橋式)、深蹲。

研究顯示,規律有氧 + 阻力運動可調節血糖、荷爾蒙與慢性發炎,顯著降低癌症復發風險(Ballard-Barbash et al., 2012)。

香港患者的實用貼士

  1. 量力而行:運動不是比拼強度,而是持之以恆。若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從每天 10 分鐘步行開始。
  2. 安全第一:化療後骨質密度下降者,避免高衝擊運動,可從彈力帶或水中運動開始。
  3. 與物理治療師合作:術後、骨轉移或有神經病變者,建議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處方。
  4. 注意淋巴水腫:有乳癌或淋巴切除病史者,運動時應穿戴壓力衣物。
  5. 選擇適合環境:香港空間有限,建議利用公園健步徑、社區體育館,或參加專為癌友設計的運動課程。

運動與癌症治療結合的未來

      香港多間公立醫院及私營癌症中心,已逐步將「運動腫瘤學(Exercise Oncology)」納入綜合癌症照護方案(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2)。隨著更多臨床數據證明,運動不僅是輔助,而是治療等級的介入,患者應把運動當作日常處方的一部分,與藥物、營養、心理支持同樣重要。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運動不是額外的選項,而是延續生命的重要治療工具
它能強化免疫、降低副作用、改善心理健康,更可能讓你走得更遠、活得更好。
治療期間若覺得疲累,不妨告訴自己:動一動,就是為自己多爭取一份康復與未來。

結論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文獻

  • Ballard-Barbash, R., Friedenreich, C. M., Courneya, K. S., Siddiqi, S. M., McTiernan, A., & Alfano, C. M. (2012). Physical activity, biomarkers, and disease outcomes in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04(11), 815–840.
  • Courneya, K. S., & Friedenreich, C. M. (2011).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n introduction. Recent Results in Cancer Research, 186, 1–10.
  • Holmes, M. D., Chen, W. Y., Feskanich, D., Kroenke, C. H., & Colditz, G. A. (2005).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rvival afte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JAMA, 293(20), 2479–2486.
  • Mustian, K. M., Alfano, C. M., Heckler, C., Kleckner, A. S., Kleckner, I. R., Leach, C. R., … & Miller, S. M. (2017). Comparison of pharmaceutical, psychological, and exercise treatments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A meta-analysis. JAMA Oncology, 3(7), 961–968.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2023). NCCN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Survivorship.
  • Pedersen, B. K., & Febbraio, M. A. (2012). Muscles, exercise and obesity: Skeletal muscle as a secretory organ.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8(8), 457–46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eneva: WHO.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