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癌症病人的 15 個必知心聲
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癌症支援網為您提供全方位、免費的癌症資訊與專業協助,確保每一位患者與家人都不必獨自面對挑戰。
在香港,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新癌症個案,許多家庭因此陷入巨大的生活與情感衝擊。當我們成為「病人」後,身邊的人往往想幫忙,卻不知從何開始。有時候,家人或朋友的好意,反而讓我們感到壓力或孤單。
以下是來自病人的心聲:15件我們希望愛我們的人能理解的事。這不是抱怨,而是希望能讓你們知道如何與我們並肩走過這段旅程。

1. 我們比以前更敏感,也更容易情緒化
確診癌症之後,情緒波動變得很常見。焦慮、憂鬱、憤怒、恐懼,甚至無端的眼淚,都可能突然出現。這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治療壓力、荷爾蒙變化和不確定感交織在一起(Mitchell et al., 2011)。
2. 每段抗癌歷程都是獨特的
沒有兩個病人是一模一樣的。就算同樣是乳癌,治療反應、副作用、心理狀態都可能完全不同。我們希望家人不要把我們與其他病人比較(Bultz & Carlson, 2006)。
3. 我們無法永遠「保持正面」
「要樂觀啊!」常常聽到,但這句話有時像是一種壓力。正面思考當然重要,但在治療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被允許表達害怕和痛苦(Chambers et al., 2012)。
4. 直接探訪與問候比沉默更好
很多朋友怕「打擾」而保持距離,或因尷尬而避而不談。但其實一條訊息、一個探訪,比起迴避更能帶來安慰(Ussher et al., 2008)。
5. 癌症不是我們的全部身份
我們不希望被標籤為「癌症人」,我們仍然是原來的自己,只是多了一段治療旅程(Frank, 1995)。
6. 「化療腦霧」是真的
很多病人會因化療或放療出現短暫記憶力減退或注意力下降,這並不是懶惰或心不在焉,而是常見副作用(Wefel & Schagen, 2012)。
7. 你們的支持是我們的力量
研究顯示,強大的社會支持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治療依從性(Helgeson & Cohen, 1996)。我們需要知道,即使身體虛弱,仍有人在背後接住我們。
8. 請不要迴避「癌症」這兩個字
我們知道家人朋友害怕談這個話題,怕惹病人難過。但其實,能夠開誠布公地談癌症,比假裝沒事更有幫助(Carlson & Bultz, 2003)。
9. 聽到其他病友的故事能帶來希望
同路人的經歷能讓我們感覺「不是孤單的」。但請放心,這並不代表我們忽視你們,而是兩種支持都重要(Ussher et al., 2012)。
10. 醫生的專業意見仍然最可靠
即使我們有時候質疑醫生,甚至不喜歡治療建議,但專業團隊始終是最核心的依靠(ASCO, 2019)。
11. 我們比以前更容易累
癌症治療讓體力下降,有時只是走幾步路就需要休息。請不要誤解這是「懶惰」,而是生理真實的改變(Curt et al., 2000)。
12. 我們希望繼續過「正常」生活
即使罹癌,我們仍希望能參與家庭活動、朋友聚會,而不是被「特別對待」或孤立。這能讓我們感覺自己仍然是社會的一份子(Charmaz, 1991)。
13. 有時候,一句鼓勵就足夠
我們並不總需要複雜的安慰,有時候一句「我在你身邊」就能讓心情平靜下來(Northouse et al., 2012)。
14. 請接受我們偶爾的孤僻
有些日子,我們只想靜靜地待著,這並不是拒絕你們,而是因為身體與心理需要時間復原(Petersen et al., 2015)。
15. 即使你們感到無助,你們仍然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癌症不只是病人的考驗,也是整個家庭的考驗。即使你們覺得自己幫不上忙,你們的存在與陪伴,對我們意義重大(Given et al., 2001)。
結語
癌症改變的不只是病人的生活,也改變了整個家庭的互動。作為患者,我們渴望的不是特別的照顧,而是真誠的理解與陪伴。當我們感到身邊有人同行,即使道路再艱難,也會變得不那麼孤單。

立即聯絡我們的專業團隊
參考文獻
- (2019). Patient–clinician communication in cancer car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31), 2725–2745.
- Bultz, B. D., & Carlson, L. E. (2006). Emotional distress: the sixth vital sign in cancer care. Psycho-Oncology, 15(2), 93–95.
- Carlson, L. E., & Bultz, B. D. (2003). Benefits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 car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1(10), 1716–1731.
- Chambers, S. K., et al. (2012).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unmet supportive care needs in cancer patients. Cancer, 118(14), 3852–3863.
- Charmaz, K. (1991). Good days, bad days: The self in chronic illness and tim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 Curt, G. A., et al. (2000). Impact of fatigue on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Oncologist, 5(5), 353–360.
- Frank, A. (1995). The wounded storyteller: Body, illness, and eth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Given, B., et al. (2001). Family caregiving for cancer patient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51(1), 50–64.
- Helgeson, V. S., & Cohen, S. (1996).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to cancer. Health Psychology, 15(2), 135–148.
- Mitchell, A. J., et al. (2011).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djustment disorder in oncological settings. Lancet Oncology, 12(2), 160–174.
- Northouse, L. L., et al. (2012). Psychosocial care for family caregivers of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0(11), 1227–1234.
- Petersen, E. A., et al. (2015). Coping strategies and mental health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3(2), 473–481.
- Ussher, J. M., et al. (2008). The role of support groups for cancer patien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6(2), 261–272.
- Ussher, J. M., et al. (2012). Cancer and the relational self.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2(6), 788–801.
- Wefel, J. S., & Schagen, S. B. (2012). Chemotherapy-relat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Current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Reports, 12(3), 2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