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輔助療法
癌症輔助療法- 介紹可配合主流治療的支持性方法,如中醫藥、營養補充、身心療法及運動計劃,
旨在減輕副作用、提升免疫力與生活質素,並幫助病人更全面地應對治療挑戰。

香港癌症治療新希望:癌症疫苗-精準RNA基因訊號阻斷
對於香港癌症患者而言,傳統治療如化療、放療和標靶藥,雖然能延緩病情,但往往伴隨強烈副作用:掉髮、嘔吐、極度疲倦、免疫力下降,甚至難以維持正常社交與生活。許多患者心底最大的渴望,不只是「多活多久」,而是「怎樣活得有尊嚴」。

胺基酸治療在癌症中的新契機
癌症多年來一直是香港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癌症連續多年位列本港十大死因之首。雖然手術、化療、放療、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都有不斷進步,但對於不少病人而言,治療旅程仍充滿困境:副作用嚴重、腫瘤復發與轉移、甚至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這些問題令許多病人即使接受了標準治療,仍感覺希望渺茫。

走過抗癌路:穀胱甘肽真相
在香港,癌症多年來一直是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每年約有三萬宗新症,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對病人來說,抗癌並不僅僅是「殺死腫瘤」這麼簡單,更是一場長期抗戰:一方面要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維持日常生活與生活質素。

勝肽治療:癌症病人的潛力與挑戰
癌症病人在面對治療抉擇時,常常希望除了手術、化療、放射與標靶等方式外,有其他方法可以減少復發風險、提高生活質素與免疫能力。勝肽治療(peptide therapy)正是近年國際科研界與臨床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輔助方式之一。本篇文章從癌症病人的角度出發,系統論述勝肽治療的作用機制、科學根據、實際益處、潛在風險,以及在香港考慮採用時應評估的因素,希望為正在搜尋治療方案的病人/家屬提供清晰可靠資訊。

能量逆轉戰:脂肪乳點滴
對於香港癌症患者而言,真正的戰場並不僅僅在腫瘤。化療、放療、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往往比腫瘤本身更快「掏空」身體。許多人在治療過程中體重驟降、肌肉流失、體力下滑,甚至進入癌因性惡病質(cancer cachexia)。

白蛋白輸注:病人眼中的選擇與真相
在香港的醫療環境裡,愈來愈多病人聽到醫生建議「要補白蛋白」。然而,白蛋白(Albumin)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有些病人要接受靜脈輸注?這背後是醫學需要、還是醫療習慣?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說,如何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作出抉擇?本文將從病人角度出發,深入探討白蛋白的臨床角色、風險、爭議,以及病人在香港醫療體制中的自主選擇權。

替代互補療法與補充品
本文介紹癌症患者常見的替代互補療法與補充品,包括針灸、白藜蘆醇、芳香療法、Q10、葛森療法及高劑量維他命C等,並說明其科學依據與限制,協助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做出正確選擇。
